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河北大学的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促进我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主要成绩
1、学校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2005年11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署共同建设河北大学的协议,自此我校成功跨入国家“省部共建”高校行列。“省部共建”成为我校乃至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5月17日,原河北省职工医学院整体并入河北大学,实现了学科优势互补,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
2、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各类在籍生达46625人,比2001年净增19761人。其中,全日制本专科生由2001年的17017人增加到现在的18951人;研究生由1560人增加到现在的335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由8252人增加到24112人;留学生由35人增加到162人。
3、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五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全国性大赛中共获得21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09项。先后有一等奖2项合计13项教学改革成果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奖等级和获奖数量均居于全省高校的领先地位;“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展开,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达到47门。2004届博士毕业生于威的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各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20%,部分专业达到65%。
4、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五年来,新增本科专业30个,在现有80个本科专业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比例为3:7。原河北省职工医学院的整体并入,进一步拓宽了河北大学的学科门类领域。二级学科硕士点由32个达到1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博士点由5个增加到12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3年实现零的突破,一次申报成功4个,覆盖了26个二级学科。历史学也已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和工程硕士相继申报成功。宋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学科由9个达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由1个增加到7个,其中药物质量研究重点实验室被列为全省四个“河北省省长重点建设实验室”之一。
5、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时期,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25项,获省级以上奖励141项。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各项课题313项,同比增长120%;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同比增长633%;省部级项目117项,同比增长81%;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1项。“三大索引”共收录我校论文465篇,同比增长155%;其中SCI收录303篇,收录总数步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共承担各类新上项目74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136项;出版著作和发表论文合计4900部(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获奖总数和等级继续在全省高校保持领先。此外,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持续增长,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69项。
6、师资队伍建设收效明显。五年来,共引进近百名中青年专家学者和急需人才,还着力选拔培养了55名优秀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为博士生导师,7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十五”时期,博士研究生导师从23人增长到9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289人增长到564人。目前,我校教师平均年龄41岁;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14.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43%;非本校本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上升到53.9%,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7、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学校固定资产净增5.6亿元,总值达到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4737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新增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包括教职工宿舍)达到95万平方米。校本部新建了2.6万平方米的教学主楼、2.2万平方米的逸夫研究生楼、8600平方米的多功能馆和2200平方米的机械与建筑工程学院楼,还建设了省内高校惟一的6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建设了高标准的田径运动场。投资8.5亿元建设了新校区。此外,建设了12万平方米的“紫园”生活区(一期),一次性建设教工住宅近600套。目前,校园占地面积达2443亩,包括校本部和医学部等校区。
8、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十五”时期,与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高校签订了学术交流协议书,启动了与哈萨克斯坦特·雷斯库洛夫经济大学互派留学生的项目。共聘请98名来自美、日、俄、法、韩等国的文教专家,还接待了近200个国外学术访问团,接待外国友人近千人次。共招收留学生近600名,继续居全省领先地位。自2003起学校自筹资金实施“师资跨国培训计划”,先后有五批合计近百人被派往加拿大和英国著名高校进修培训,目前我校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已接近20%。
9、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五年来,按照学科群建设的思路,先后完成了24个学院的组建,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行了机构改革和干部竞聘上岗。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实行个人收入与实际绩效挂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后勤社会化工作受到教育部和省政府的表彰。2000年后勤集团在全国高校后勤企业中率先通过国家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认证,近年来又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了由服务实体向独立企业法人的成功转制。
10、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十五”时期,学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每年召开全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修订和完善了校内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格局。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不断完善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民主办学步伐不断加快。
(二)现状分析
1、今后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家和河北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二是“省部共建”的实施不仅可以使我校得到更多的财力支持,而且可以享受到重点大学的优惠政策,这必将大大促进我校今后的快速发展。三是我校85年来的历史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尤其是近年来的锐意改革,为学校今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四是办学条件大幅改善。特别是新校区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为我校今后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全体师生员工热爱河大、建设河大的高涨热情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大学最为宝贵的财富。
2、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急待实现零的突破,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数量上也仍需进一步增加。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国际国内一流的大师级学术带头人还紧缺,另一方面现有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还未达到国内一流大学的要求,培养提高的任务很繁重。三是科研综合实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重大项目的攻关能力还较弱,为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还不够大,引领河北省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力度也不明显。四是学科的整合还有待加强,学科群建设还比较薄弱,师资队伍的结构还不尽合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五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部分管理机构之间责、权、利不明晰,管理工作的效率还不高;现有办学资源的利用率还较低;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学科研人员所占比例仍然偏高等。六是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仍然是制约我校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十一五”时期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充分发挥特殊区域地位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努力把河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
2、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发展。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以创新求发展,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校园”。
3、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方面进行特色建设和重点突破。
4、坚持“人才强校”原则。以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为核心,以改革创造条件,以财力改善条件,全力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目标定位
1、学校类型:教学研究型大学。
2、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3、学科领域:以强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在巩固发展基础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促进文理融合渗透、理工医结合,构建多学科相融互补、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
4、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不断完善全面素质教育体系,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省骨干人才。
5、服务面向: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服务。
三、“十一五”时期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2006年起到2010年,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学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层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和办学效益方面显著提高,使河北大学成为河北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和科技服务的重要基地、战略决策和政策咨询的“思想库”、引领全省社会文化潮流的重要阵地,继续发挥在河北省高等教育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为把河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与发展,到建校百年时,把河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稳定现有本科生教育规模,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0人,其中研究生由现在的3350人达到6000人。适度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效益,积极稳妥地扩大继续教育规模。
2、学科建设。到2010年,一级学科博士点由现在的1个增加到5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由现在的12个达到18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由现在的12个达到20个以上,二级学科硕士点由现在的127个达到150个以上,专业硕士学位点由现在的3个达到6个以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现在的4个达到6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由现在的12个达到14个以上,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省级重点实验室由现在的7个达到10个以上,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3、教学改革与建设。继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重点培育建设20个在省内高校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学科专业。继续实施国家、省和校三级“精品课”建设,到2010年力争国家级“精品课”达到10门,省级“精品课”达到60门,校级“精品课”达到100门。鼓励专业课实行双语教学,法学、经济、生命科学等专业到2010年双语教学课程比例达到20%。继续加强教材建设,到2010年,学校资助出版自编教材累计达50部,5部以上列入教育部“十一五”重点建设教材。
4、科学研究。着力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我校教师自然科学“三大索引”的引文数量要继续提高,实现人文社会科学SSCI索引零的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的排名继续保持在40名左右的位置,自然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的排名提升至70名左右;承担国家级课题和省级重大课题的数量有较大增长,荣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数量由“十五”时期的141项达到200项以上;重大项目的攻关能力显著提高;科研总经费比“十五”时期同比增长50%以上。
5、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到2010年,教职工队伍的总体规模规划为30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队伍规划规模为2000人左右。充分发挥现有院士和“软引进”院士的带动作用,积极引进或“软引进”院士及院士级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达到30%;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比例力争达到30%;非本校毕业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
6、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积极推进开放办学。着力发展与欧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交流。到2010年,力争与80所以上的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加强人员交流,增加来校执教的外教数量,每年在校任教的外国专家达到50名;到2010年再分批选派150名教师赴国外大学进修学习。吸引更多高层次的留学生,包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每年400人,把我校建设成为河北省留学生教育的中心。
7、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进行新校区建设,改善医学部的办学条件,调整校本部、新校区和医学部等校区之间的功能划分,不断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到2010年,新建教学科研用房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接近110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亿元,总值达到3.1亿元;提升校园网服务平台的等级,扩大校园网的覆盖面,积极推进无线局域网的建设,精心打造“数字河大”;加强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提升图书馆文献服务的网络平台等级,实现图书馆和资料室资源的共享,实现图书杂志的网上借还。
四、“十一五”时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大学生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基本道德规范,强化遵纪守法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建立评价制度,确定考核指标,完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全校性的道德建设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在校内营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努力开拓就业市场,巩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进一步巩固并加强“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鼓励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素质为目标的第二课堂活动,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学术节、科技节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英语竞赛等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3、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建立新型的专业模块,建立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对理工医科学生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对文科学生开展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室,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施“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重心的观念,根据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新教育,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评价标准体系。
2、加强教学基本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着力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坚持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确保本科生教学质量的巩固提高。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严格筛选条件和程序,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质量。巩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原创性。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拓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途径。鼓励学生参加教学环节,加强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建立和健全“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等规章制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继续建设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到2010年,合计建成80个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大幅度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按计划实施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训,80%以上的教师要掌握CAI课件的开发技能和使用方法,凡是适合多媒体授课的课程都要使用多媒体授课;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基础课实验室和新兴学科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到2010年使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由现在的4个达到8个。
(三)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着力推动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1、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继续贯彻“基础优势学科保持领先,应用热门学科快速发展;调整结构面向社会,全面提高综合实力”的思路,动态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在基本稳定我校本科专业规模的前提下,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化学、光学工程、历史学和生物学四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的建设,使之成为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力支撑;加大对省、校两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培育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学科专业。以“强势特色学科”和省重点学科为支柱,加强学科群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信息工程和生化医学部四个学部为纽带搭建跨学科发展平台。到2010年,从现有省级重点学科中筛选部分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从现有校级重点学科中遴选部分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再有3-5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行列。
2、继续大力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层次。加强现有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拓展已有学位点的覆盖面,促进新学位点的生长和申报。重点增设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术创新急需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使我校研究生学位点的层次和数量再次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加强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设,申请增设新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增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进站人数。积极开展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工作的试点,探索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拓展研究生培养类型,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拓展招生领域,扩大招生规模。到2010年,研究生数与校本部本科生数之比达到1:2.5。
(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增设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扩大我校“燕赵学者”特聘教授岗的数量和覆盖面,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河北省高校百人计划”。继续实施“教学名师工程”,到2010年,在评选校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力争达到10人以上。继续实施“跨国师资培训计划”,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外大学进修提高。到2010年,教授数量力争达到教师总数的25%,副教授力争达到30%。围绕“强势和特色学科”以及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使之形成学科、学术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带动力量。继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避免师资补充上的“近亲繁殖”。
2、实施“152”高层次人才计划。继续实施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双轮驱动”战略,尤其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致力于培养和引进大师级学科带头人。重点实施“152”高层次人才计划,即到2010年,培养或引进10名左右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人才,大幅度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使其带动我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全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中,设立50个左右校级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予以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在某一领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采取竞争办法,遴选或引进2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
3、在国家和省的政策范围内,进一步健全与业绩贡献直接挂钩的津贴分配和奖励制度,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做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作风留人”的同时,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政策倾斜,加大财力支持,努力创造“待遇留人”的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和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攻读学位人员回校工作。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提高博士生导师的待遇。在注重建设和积累的同时,从总体上保持教职工福利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步增长。
(五)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工程”,努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1、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以知识和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突破口,把我校部分学科建设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基础研究的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要整合和优化科研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争取国家和省内重大课题的能力。加强校内外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的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前沿。在“十一五”时期,每年承担15项以上国家级研究项目,平均每年获得30项以上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不少于15%;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人均科研经费到位数每年超过3万元,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0%。
2、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巩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河北省的领先地位和在全国地方高校的优势地位。以现有的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依托,重点加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哲学、世界经济、汉语言文字学、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燕赵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争取有1-3个学科成为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河北省建设“文化强省”服务。
3、在自然科学方面,集中力量,加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大幅度提高基础研究的水平。以现有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依托,重点扶持动物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能源化工、新材料、光电子技术、生物医药和中医药等领域的研究,增强其申报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和省级重大课题的能力,努力使其研究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4、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服务。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顶天”与“立地”的关系,即,在注重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课题研究的同时,又能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的同时,又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谋和咨询服务。加强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积极兴办传媒、音像等文化产业,开创高校兴办文化产业的新路子。创建河北大学科技产业园区,吸引和支持校内外科技人才及海外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到2010年形成初具规模且特色鲜明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强化附属医院的“科技兴院”工作,加强人才培养,使附属医院医疗水平和社会信誉保持省内一流水平,为河北省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六)实施“管理创新工程”,为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环境”支持
1、加强重点建设工作。适应“省部共建”的新形势,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部的指导和省政府的领导,奋发有为地做好“省部共建”各项基础性工作,争取更优的政策扶持和更多的资金支持,努力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学习高水平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适时启动我校“211工程”的争进工作。加强与“省部共建”高校的交流与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省部共建”等重点建设工作。
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机构精干、职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完成校本部与医学部的实质性融合。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管理重心由学校机关向学院和研究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的招生、人事、财务等办学自主权,学院一级要逐步成为拥有相应人、财、物自主权的准办学实体。深化校内机构改革,进一步明晰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继续坚持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体制上确保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力。理顺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共享率。
3、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科学设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对教职工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加大人事代理力度,切实降低用人成本,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与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积极推进工资制度的改革。
4、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近年来后勤改革的经验,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完善后勤社会化运行机制,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切实的后勤保障。
五、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1、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认真做好在校生和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与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适应新的形势,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权,将思想政治工作延伸进入互联网。
2、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热爱河大,建设河大,宣传河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要协调好校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3、加强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队伍的选拔和任用机制,加强正确的政绩观教育,改进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会、共青团和老干部工作,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创建全体师生员工齐动员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献计出力的局面。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创建一支政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倡导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物质条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并深化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内唱响文化的主旋律。创造宽松和谐、文明诚信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师生员工之间的交流、理解、互信与合作,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重视与校友、其他大学及各方面合作者的紧密联系,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和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5、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要通过创建宽松和谐、文明诚信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促进师生员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加大投入,全力做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加强校园秩序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未雨绸缪,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事件的发生,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千方百计筹措办学经费,增加经费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努力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资、捐资和学校创收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经概算,实施我校“十一五”规划并实现预期目标,需要增加投入约3亿元,年均增加投入6000万元。要适应“省部共建”的新形势,积极争取教育部和省政府每年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通过承担各种教学改革建设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财政性投入,争取省政府对我校的贷款予以每年2500万元的贴息。不断提高自筹经费的能力,大力争取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积极利用社会资金、海外资金;加快学研产合作步伐,主动争取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吸引海内外校友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捐助。
2、健全规章,加强管理,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继续完善综合财务预算制度,提高资金配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经费,保证校内津贴和各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健全财务工作的基本规范,健全经济责任制,加强会计核算,做好节约开支的基础性工作。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和高效。做好建设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健全学校重要项目、重大工程和仪器设备采购的招投标制度,杜绝腐败和浪费现象的发生,创建“节约型校园”。
3、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完成多校区网络系统建设工程,构建功能齐全、信息畅通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完善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实现高质量教学与学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完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进程,提高图书馆、资料室和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加大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力度;规范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加强民主管理,实行依法治校
1、优化决策体制,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管理的民主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务公开制度。积极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加强对落实教代会决议的督促检查;健全教代会常设机构的工作机制,继续完善二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教职工对学校决策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校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校院两级咨询机构——教授委员会,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加强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认真贯彻实施《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提高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的自觉性。制定并完善《河北大学章程》。扩大院系的办学自主权,强化对各党政职能部门、各学院、中心和有关单位的目标管理,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在加强专家治教的同时,努力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
河北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在全国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在河北省高等院校中具有“龙头”和示范作用。“十一五”时期是河北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征程中的关键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对此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乘“省部共建”东风,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继往开来,乘势而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附件一:《河北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附件二:《河北大学“十一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附件三:《河北大学“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附件四:《河北大学“十一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附件五:《河北大学“十一五”校园建设规划》
二○○七年二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