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银发风采

关工人物彭黎明

发布时间:2015-04-28 16:16:59访问量:217

彭黎明 男 78岁 河北深泽人。中国共产党员,河北大学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老教授协会理事,编审,教授。1953年参军,曾在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和空六师司令部任机要员,空军司令部指挥员训练班学员。又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副主任,河北大学学报编辑部负责人,河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等。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诗词,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版)、《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计20篇,出版编著有《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萃丛书》、《今古奇观新编》、《清末社会小说丛书》、《日本词选》、《南洋华人诗词赏析》、《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论文精粹(散文赋卷)》、《全乐府》等十六种。参编大型辞书《中国古典诗词曲艺术美学大辞典》等十一种。加入中国韵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曾两次获得河北大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河北大学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又获得河北省高校关工委论文一等奖,国家教育部关工委论文三等奖。

春风化雨润育桃李

——记河北大学关工委委员彭黎明

张 芳

采访彭黎明老师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和蔼可亲,坦诚率真,乐观豁达,睿智幽默,时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使人受到强烈感染,跟着他一起快乐。

彭老师说他虽年近耄耋,但很乐意和大学生们接触,与大学生们交谈,好像自己也年轻了。他说自己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又应聘给学生讲课多年,对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了解。他认为,老师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更好地授业解惑和教书育人。

彭老师给新闻系和中文系新生讲过课,他格外注意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从中学应试教育向大学专业教育转变,启发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大学学习方法,解除同学们对如何开始大学学习的困惑,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彭老师给新生讲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教学生如何写课堂笔记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神圣殿堂。同学们为此精神一振,反响强烈。随后留下十几分钟时间,让同学们用笔与老师交谈,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感受,向老师介绍自己的情况,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梦想和困惑,以及对老师的希望等等,算作与老师的一次笔谈。同学们把写好的笔谈交给老师,感到新鲜而又畅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位同学事后回忆说,大学毕业后工作多年,始终忘不了彭老师那节课,忘不了在大学课堂上与老师思想交流的兴奋和快乐。

采访时,彭老师说到此处,也是兴奋不已。他说,老师与同学思想交流互动,密切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联系学生实际,深入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彭老师认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他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教书育人,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他说他教新生一个学年,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习写六篇作文,其中许多题目和内容都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例如这样的作文思考题:上大学学专业最重要,还是学做人最重要?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还是索取?或奉献大于索取?等等,以此启发新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探求正确的人生价值,爱父母、爱人民、爱祖国,树立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抱负。

同学们最爱听彭老师的作文讲评,彭老师结合同学作文的实际情况,不仅讲授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提炼升华同学们的思想观点,进行鲜活的思想教育。例如讲评“父母送我上大学”的作文时,彭老师引述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细节:父亲送女儿入学报到,女儿看见父亲帮助交学费时,从怀里掏出钱来,他打开那包着上万元的毛巾,双手都在颤抖,女儿顿时涌出了眼泪,因为他知道父母那钱来之不易。彭老师撷取这个细节,教育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父母的恩情,上大学仍要艰苦朴素,回报父母。彭老师还口占一首小诗《父母谣》:“为人父母者,老来不糊涂。眼含两泓情,背负一部书。今朝心花放,半生血汗输。有告儿女辈,孝心不可无。”彭老师回忆说,当时他讲到此处,看见课堂近前的几位同学眼中涌出了眼泪。彭老师借此又进行了升华,告诉同学们,人生要读明白三本书:一是学校的教科书,二是父母这本书,三是社会这本书。读懂了这三本书,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成为有用的人才。有位同学听后说,彭老师讲课,往往从一个细节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升华出思想的亮光,机智锐敏,每每使人感悟到人生丰富的涵义。

彭老师说,同学们对于上大学了还要学习做人,感到难以理解。彭老师就此讲了一个故事: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年轻时心高气傲,有一次去拜访老师,进门时一头撞在上门框上。老师听见声音,走出屋来说,撞了门框不要紧,这恐怕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果然,富兰克林悟出了老师话中的寓含,克服了骄傲,谦虚好学,作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彭老师对同学们说,学专业和学做人并不矛盾,在学专业中学习做人,在学做人中学专业,充满了辩证关系,这才是正确的学习途径,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彭老师还在讲评作文时说,奉献和索取也存在着辩证关系,没有奉献哪有索取呢?索取是为了更好地奉献。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奉献是人人都要遵守的社会责任,同学们要想将来立足于社会,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就要在学校学习期间树立起奉献精神,不然到了社会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就会走入歧途。同学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无形中增强了集体观念,有的同学自动当志愿者,积极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彭老师深有体会地说,教书育人就要“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到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去,天长日久就会产生效果的。

彭老师进入七十二岁以后,感到年龄不饶人,不再兼课,但仍然关心着下一代人的成长。他被河大教授协会聘为理事,主编《老教授会刊》,被评为省老教授协会先进工作者。又被聘为河北大学关工委委员,协助关工委开展关心下一代的活动。

根据新生入学教育的需要,校关工委和校团委请彭老师给新生作报告,题目是“价值观与大学学习生活”,召集7个学院的新生听讲。彭老师讲,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大学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它对大学学习生活起着支配作用,对此不能视而不见,甚至稍加忽视就会出现偏差,因此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彭老师讲自己的切身经历,年轻时响应祖国召唤,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热血。胜利后又响应祖国号召,向科学进军,申请转业考入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工作,根据学校的需要教书,办学报,搞出版社,现在又根据学校的需要参加关心下一代的志愿活动,等等。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是最高和最美好的价值追求,在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的奋斗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才是最完美的人生价值选择。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同学们热烈响应的掌声。

接着,彭老师对新生入学遇到的思想障碍和困惑,运用价值观进行解读。第一是处理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正课学习之间的矛盾。刚进大学,大学生中的各种社团发展新成员,各种商业活动招聘信息纷至沓来,适当参加这些活动有助于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但疯狂的投入,把正课学习抛在一边就本末倒置了。忽视了一年级的基础课学习,必然会影响二年级进入专业课学习。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就需要自己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限制在业余时间,在保证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走弯路。第二是学会课堂外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自己的特色。大学学习有大量的课外时间由自己支配,新生应当积极探索并形成围绕正课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如围绕正课选择课外读物,学会自己查索资料的方法和途径等等,为此应当主动向老师及有关人员请教,深入持久,形成习惯,必有收获。习惯是无形的力量。当你进入大二、大三之后,你会感受到大一解决的这个问题是多么重要,因为那时你已得到了它给你带来的收益。这中间充满了价值判断和选择。判断是衡量利弊,选择是决定取舍。只要你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你就会尝到正确的价值观给你带来的快乐。彭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同学们受益良多。有个新同学说,我正为参加社会活动而苦恼,彭老师的分析使我的困惑迎刃而解了。

彭老师还经常接受同学的访谈,被学生邀请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例如应邀参加哲学系学生“知行社”的荣辱观座谈会,“诗经”学习辅导会,还把自己创作的有关诗词印发给同学们,启发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几年后,知行社的两任社长都考取了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并特意向彭老师报喜。

在接受学校关老会学生志愿者的访谈中,彭老师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讲解了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见解。全面素质既要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还要有较好的“行商”,就是说,要注重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践行能力,才能适应社会上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学们说,这个“行商”很受启发,注意培养“行商”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彭黎明老师担任校关工委委员,并担任理论研究组组长,写出了好几篇关心下一代理论研究论文。其中有一篇《指导学生搞实践,开拓“关工”新局面》,获得河北省关工委优秀论文一等奖,教育部关工委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年,彭老师被评为河北大学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