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举办“毓秀史学讲坛”第94讲,本次讲座题目为“全球化与近代华北区域”,由南昌大学特聘教授李长莉主讲,历史学院师生及校外人员近200人以线上方式积极参与,讲座由历史学院院长肖红松教授主持。
讲座初始,李老师从宏观上指出当前区域研究面临的研究瓶颈,即呈现一种地域分割式个案研究的局面,需要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李老师强调区域研究应从本土区域治理向全球化下国家治理方向延伸,除探究区域内在的性质、结构、类型之外,还要突显区域的功能性、外部性、跨域性。
接下来,李老师进入讲座主要内容的探考与分析。
(一)北洋区域与日本势力进入北洋
李老师首先探察了日本势力进入北洋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烟台、营口等相继开放通商。1861年清政府在天津设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管理北方三口及冀鲁辽三省通商、外交和海防。在国门被迫打开的局面下,北洋区域开始面向海外,逐渐具有了跨域、开放的特点。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日本成为北洋区域最强有力的外来者,也逐渐暴露了日本企图侵略中国、征服亚洲的野心。李老师解释到,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出富国强兵、对外扩张的战略,“雄飞大陆”“征清论”“征韩论”等政潮涌动,开始酝酿向中国派遣军事间谍。1871年3月,江藤新平提出“对清策”,主张派遣密探赴华刺探情报、调查地理风俗,以掌握清政府实情。1872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陆军谍三人前往满洲(即奉天)侦察。
随后,李老师以日本军谍曾根俊虎探察北洋区域为个案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秘。曾根俊虎,1874年由日本海军省派驻上海,1875年奉派赴北洋地区侦察,以游历学生身份,在北洋区域进行两次陆路长途探察。第一次是天津—辽东营口—山东烟台;第二次是上海—山东烟台—营口—天津。他在所到之处,通过实地勘察及与当地人对话、笔谈的方式,调查了解各地军事防务及社会情况,撰写探察日记《北中国(支那)纪行》,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军事设施、地理交通、风俗社情、食品物价、气温天气等。李老师细致讲述了曾根俊虎对北洋地区军事防务的侦察和社会状况的探看。曾根俊虎查访北洋军事重地天津城防兵营、军械制造局,徒步走到大沽炮台、营口、盛京(沈阳)、烟台、登州炮台等地侦察。他还考察了各地的社会民情,涉及民生贫困、鸦片烟毒、外国势力等。
李老师认为,对日本势力进入北洋区域的进程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可发现:第一,北洋区域开放通商后,第一批进入的西方势力以通商、传教为主导,作为后来者的日本,则以军事间谍为先遣队,以军事侵略为首要目标,反映了全球化下北洋区域与东亚格局变化的态势;第二,清朝社会正在走向衰落,百姓贫苦、鸦片泛滥、西方势力等渗透;第三,北洋区域外部治理缺存在严重缺陷,清方防备疏漏,官兵防卫意识淡薄等,北洋各省行政区域的内部管理与北洋区域外部管理存在矛盾。
(二)铁路区域:清末东北大鼠疫与保定抗疫
李老师指出,1910年10月东北开始出现鼠疫,此次鼠疫由俄罗斯传入,沿中东铁路蔓延东北,至直隶、山东,民众死亡惨重,如哈尔滨等地每天死亡100-200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12月,清廷任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展防治事宜。伍连德采取了有效得当的防疫政策,如封锁疫区、阻绝交通、设置隔离所,并创制伍氏口罩,实行彻底地消毒、焚尸。
东三省肆虐的鼠疫,由铁路扩展至直隶首府保定。保定满城汤村出现首例疫情。保定府随即设立防疫会,知府延龄任提调,按照伍连德创制的方法,遵照直隶防疫总会下发的指令及规章,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周全的防疫措施。第一,专设防疫机构,对防疫管理组织化、制度化。设立保定防疫会(局),覆盖16州县,建立专职防疫队伍,采取层级化管理,各州县设分局。详定章程规则,规范程序操作;随时沟通信息,上下联系紧密;经费保障防疫,安抚救济灾民。第二,采用科学方法,按既定程序防治。派医务人员撒药消毒、禁绝疫区交通。由专业医生主持执行,按照固定程序具体操作。医护人员入村调查、宣讲、发传单、消毒、隔离病患,将防疫条例广为宣传预防,举行卫生清洁的防疫行动,加强民众疫护意识。
东北鼠疫在伍连德主持防疫及直隶等涉疫地区协作配合下,至次年3月被阻断消灭,防疫取得成功,受到国际医学界瞩目与赞誉。1911年4月,在奉天(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英、美、法、日等11国34位医学代表参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会议,伍连德任主席,形成45项决议,确定国际通行防疫准则。李老师着重强调了伍连德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提及他撰写《中国医史》、创立哈尔滨医科学校等事迹。梁启超评价伍连德道:“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最后,李老师赞许此次防疫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一,防疫取得成功取决于跨省协同的中西结合新防疫体制。第二,行政体制的组织化是社会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第三,官民力量整合,使救灾防疫成为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进行的公共事业。在鼠疫防治过程中,实行了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官民合作化程度较高的新式近代救灾体制,取得成效。第四,此次防疫体现新体制与传统体制的延续与变革,救灾体制的转换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国家治理的近代转型。
讲座结束后,副院长魏国栋进行了总结评述。第一,李老师对区域研究做到了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范式的创新。从全球化视角研究华北区域,彰显研究视角的恢宏、研究思路的转化。第二,李老师通过对日本军谍曾根俊虎对北洋区域的探察以及清末鼠疫爆发后保定地区的防疫两个个案的精深细致的分析,凸显了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的紧密结合。
随后,线上师生纷纷向李老师提问请教,李老师都逐一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学术气氛浓厚热烈,对于加强我院的中国史学科建设以及推进华北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