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
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媒体报道和精英认知*
金强**
摘要:
中巴关系是世界上唯一一对“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巴关系具有历史贯通性和现实牢固性。2013年5月,由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作为之后中国着重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在中巴友谊的基础上正在多方面加紧建设,并不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巴基斯坦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和巴基斯坦精英阶层对我国和中巴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研究发现,在巴基斯坦主流媒体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巴关系和中国的政治外交三个方面内容丰富、形象突出,正面报道比重较大。通过对巴基斯坦政界、学界和媒体记者等精英阶层的访谈发现,受访巴基斯坦精英各界阶层对我国和中巴关系的看法比较积极和正面,不仅对中国的大国和强国形象有基本共识,且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巴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合作前景抱有十分积极的态度。
关键词:
国家形象巴基斯坦媒体精英认知中巴关系
周恩来总理曾说,“外交无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也是中国人民朴素地对待国际关系的“准则”。中国的外交关系可以用“伙伴”来形容的,有数种,相比于美国的“建设性”,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是更高层次的友好关系,且只此一国。两国多届领导人高度认同并遵守着无论政权如何更替,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发生变化,两国一直是“好兄弟好朋友”的约定。
一中巴关系的发展历史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第三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一个伊斯兰国家。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后,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与默罕默德•阿里举行了两次友好会谈。自万隆会议后,中巴两国高层交往逐渐增多。1956年10月,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受邀访华。当年12月,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了巴基斯坦。从1957年直到1969年,中巴关系发生了一些波动,尤其是1957至1960年间,巴基斯坦在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及涉台涉藏等中国核心关切方面,追随了西方论调。但随后的1961年,巴基斯坦在联大会议表决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权利提案表决时,投了赞成票,巴基斯坦主动改善和恢复了对话关系。1962年,中巴两国通过友好谈判,对两国的边界问题达成了诸多一致,并于1963年3月正式签署了相关边界协定。1964年2月18日至26日,周恩来总理再次应邀访巴。同年12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访华。1966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访巴。1965年至1971年期间,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上连续提案,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稳定发展。1970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应邀访华。佐·阿·布托当政期间,曾于1972年、1974年、1976年三次访华。1974年11月,中国民航北京——卡拉奇——巴黎航线开航。齐亚·哈克执政后,于1977年12月访华。
20世80年代,中巴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1980年5月,巴总统齐亚·哈克访华。1981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访巴。1982年8月,两国签署了开放中巴交界的红其拉甫山口的议定书。同年10月,巴总统齐亚·哈克再次访华。198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访巴。1985年11月,巴总理居内久访华。1987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再次访巴。1988年5月,巴总理居内久再度访华。1989年2月,巴总理贝·布托访华。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访巴。这一阶段的频繁互访,对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中巴关系经受住了一些考验,并继续向前发展。1990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访巴。同年9月,巴总统伊沙克·汗访华,并作为主宾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1991年2月,巴总理谢里夫访华。同年10月,杨尚昆主席访巴。1992年10月,谢里夫总理再度访华。1993年12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巴。同月,巴总理贝·布托再次访华。1994年12月,巴总统莱加里访华。1995年9月,巴总理贝·布托作为中国政府的特邀嘉宾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巴。1996年12月,江泽民主席应邀访巴,此访中两国确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还在巴发表了题为“世代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南亚政策。1997年4月,巴总统莱加里访华。1998年2月,巴总理谢里夫访华。1999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访巴。同年6月,谢里夫总理再次访华。2000年1月,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访华。5月,巴基斯坦外秘哈克来华参加两国外交部的年度磋商。7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应邀访巴。9月,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巴基斯坦首席执行官穆沙拉夫。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双方高层接触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01年5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应邀访巴。12月,巴总统穆沙拉夫访华。2001年12月和2002年2月,江泽民主席先后两次与穆沙拉夫总统通电话,就9·11事件后国际形势交换意见。2002年1月,穆沙拉夫总统在赴尼泊尔出席“南盟”峰会途中过境北京。3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巴,并出席了中巴合作建设瓜达尔港口项目的开工仪式。5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访巴。6月初,江泽民主席在阿拉木图“亚信”峰会期间会晤了巴总统穆沙拉夫。6月底,巴外交国务部长哈克访华。8月初,巴总统穆沙拉夫在访问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后过境北京。2003年3月,巴总理贾迈利访华。11月,巴总统穆沙拉夫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第二届年会后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中巴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宣言》。12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访巴。2004年3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率团访巴。4月,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会见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巴总理贾迈利。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访巴。7月,巴参议院主席苏姆罗访华。10月,国务委员唐家璇访巴,巴国民议会议长侯赛因访华。12月,巴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访华。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巴,双方签署了《中巴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同月,胡锦涛主席在雅加达出席亚非峰会期间会见了巴总统穆沙拉夫。7月,胡锦涛主席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会见了巴总理阿齐兹。9月,胡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期间再次会见穆沙拉夫总统。10月8日,巴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提供了2050万美元物资和现汇援助,并宣布提供3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用于巴灾区重建。2006年2月,巴总统穆沙拉夫再次访华。6月,吧总统穆沙拉夫来华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与胡锦涛主席会谈。11月,胡锦涛主席正式访问了巴基斯坦,这是中国国家主席十年来首次访巴。
2007年3月,巴基斯坦外长卡苏里访华,中国政府特使、交通部长李盛霖访巴并出席瓜达尔港开港仪式。4月,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访巴。同月,巴总理阿齐兹访华并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两天后,巴总统穆沙拉夫亲临中国驻巴使馆表示慰问,随后即派国家全部的运输机向中国运送了国家战略储备的全部帐篷22260顶。2008年,巴基斯坦在伊斯兰堡体育馆举行中国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同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8月,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启动,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
2010年,中巴联合举行了反恐军事演习。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巴,并签署了200亿美元的贸易和商业协议。
2012年,中巴双边贸易额首次达到了120亿美元。
2013年2月,瓜达尔港的管理权移交给了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巴基斯坦,并提出打造北起喀什、南至瓜达尔的经济大动脉,并着手制定“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战略重要性进一步提升。12月24日,中国宣布投资65亿美元帮助卡拉奇建设核电站。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对巴基斯坦投资315亿美元用于改善国家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和瓜达尔港建设,具体项目包括拉合尔至卡拉奇的高速公路建设,瓜达尔港扩建、煤炭项目等。5月22日,中巴两国政府就建设拉合尔地铁项目签署协议,工程造价12.7亿美元,全长27.1公里。11月8日,中巴两国签署与共建经济走廊相关的19项协议,涉及经济、技术、能源、金融、工业园、信息通信等方面的合作,相关协议价值420亿美元。
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率团访问巴基斯坦,是中国国家主席九年后第一次访问巴基斯坦。访问期间中巴双方共签署了51项谅解备忘录,投资额高达460亿美元,也是迄今中国最大单笔海外投资。
二2018年的中巴关系
2018年,是巴基斯坦的大选之年,政治方面进入了领导人换届时段。2018年7月,伊姆兰·汗赢得了巴基斯坦大选,7月27日,巴基斯坦前执政党谢里夫派表示承认了大选结果,并接受伊姆兰·汗成为下一任总理。8月17日,巴基斯坦议会选举伊姆兰·汗为新一届政府总理,8月18日,伊姆兰·汗在伊斯兰堡的总统府宣誓就职新一任巴基斯坦总理。
在伊姆兰·汗获胜伊始,他在自己的推特上用中文表示“希望派队来中国”和“学习反腐扶贫工作”。之后,伊姆兰·汗对中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9月9日,伊姆兰·汗在伊斯兰堡会见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随后,11月2日至5日,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伊姆兰·汗将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也是其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访华。11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伊姆兰·汗出席了博览会。
2018年,“一带一路”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经推进到第五年,在瓜达尔港建设、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产业合作方面已经初显规模,并形成了“1+4”的合作布局,为接下来的深层次融通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和保障。2018年1月6日,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受访时表示,“中国在发展工业及建设经济特区方面有大量经验,希望通过中国的帮助,巴基斯坦可以建立起恰当规模的经济特区,在促进巴经济发展的同时,帮助巴私营部门发展壮大”。2018年7月,巴基斯坦正义运动党主席伊姆兰·汗在该党的竞选宣言中即表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因为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其政党在认识本国事务、实现本国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2018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祝贺新当选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阿里夫·阿尔维,并表示“愿将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新高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2018年11月,联通中巴的陆路通道服务升级,跨境大巴正式开通,“巴基斯坦旅游发展公司(PTDC)和民营运输公司Shuja Express近日起联手提供从巴基斯坦拉合尔至中国新疆喀什的跨境大巴服务。该大巴周六至下周二从拉合尔发车,周二至周五由喀什返程。巴士全程耗时36小时,途经伊斯兰堡、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等巴基斯坦5个站点。旅客需要有效签证和身份证才能乘坐。巴基斯坦广播电台报道称,跨境大巴的单程票价为1.3万巴基斯坦卢比(约合人民币782元),往返票价是2.3万巴基斯坦卢比(约合人民币1384元)”。
2018年12月初,“中国驻拉合尔总领事在接受巴方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的经济帮助将体现为对新增项目的大额投资,用以扩展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两国包容性合作领域,以及探索新的合作空间”。2018年12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际著名智库21世纪理事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表示“以前瓜达尔镇是个小渔村,现在已建设了机场、酒店和通往全国的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互联互通水平得到提高。巴基斯坦人可以从瓜达尔港一路驱车北上,到达与巴基斯坦接壤的中国地区。这样的互联互通,给巴基斯坦提供了新市场,带来了新机遇”。这些相关的行动和举措,都在表明,中巴两国在维护两国关系方面正在稳步推进,在深化政治经济合作方面加紧做实做细。
此外,2018年,在中国学习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共计28,023人,在全部来华留学生总数排名中,居第三位。综合2018年中国媒体上有关巴基斯坦的主流信息来看,两国关系在经受更多外部挑战和复杂环境制约下,继续在稳中求进、砥砺前行并持续向好。在新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征程中,中巴关系未来会经受更大的考验,同时也会出现更多新的突破。中巴关系友好是官方和民间的广泛共识,而这种共识是处在不断地升级和丰富过程中的,巴基斯坦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基于最好的伙伴关系,是否也应该有一些“忠言逆耳”?又是否会一些“猜疑误解”?而最终,是否应该呈现更高层次的“和而不同”?尤其是随着两国人员交流更加频繁,涉及到的领域更加广泛,相关利益诉求和合作模式也更加多样,比如涉及到的问题是巴基斯坦的媒体如何报道中国,巴基斯坦的精英如何认识中国。
本文将在简要回顾中巴关系的发展历史以及综述巴基斯坦主流英文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考察2018年巴基斯坦各大主流英文报纸对中国的报道,并探究巴基斯坦高学历精英对中国及中巴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的认知。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从中国知网统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各类有关“中国”和“巴基斯坦”主题的文章共计180篇。相关主题的词频出现频率见下图1。
图1 2018年中国知网“中国”和“巴基斯坦”主题文章分主题比例图
图2 2018年中国知网“中国”和“巴基斯坦”主题文章发文机构数量图
另从发表成果多寡的机构来看,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新疆财经大学四家单位相对高产,发表的机构也较为广泛,见上图2。基于以上2018年的基本研究态势,笔者认为要想更为充分地把握中巴关系,应对学术态势和媒体应该加以综合研判。
本文的研究希望兼顾发行量和定位于巴基斯坦不同阶层读者群体的各类报纸,探讨巴基斯坦定位于高端读者群的全国性报纸对中国的报道,着重分析2018年七份巴基斯坦媒体中呈现出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本文选取《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新闻报》(The News)《巴基斯坦观察家》(Pakistan Observer)《国民报》(The Nation)《商业记录者》 (Business Recorder)《每日时报》(Daily Time)《黎明报》(Dawn)为研究对象。本文选取的样本范围是这七家媒体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中国报道。在样本的获取上通过旁遮普大学图书馆数据资源库取得了七份报纸在这段时间内的报道标题,在标题关键词检索时采用的是“China”。经过搜集,《金融时报》共搜集到40篇标题含有关键词“China”的报道,《新闻报》为15篇,《巴基斯坦观察家》为26篇,《国民报》为18篇,《商业记录者》为48篇,《每日时报》为35篇,《黎明报》为8篇,合计190篇,该189篇内容全部与中国相关。
除了媒体报道外,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精英阶层中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在巴基斯坦2018年大选和“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巴基斯坦精英阶层是如何看待中巴关系前景的。截至2019年6月29日,中国未发布专门针对巴基斯坦的公众认知调研报告,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巴基斯坦的呈现,主要体现在已有的主流媒体和相关社交媒体的各种报道,以及留言、跟帖和评论中。鉴于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2018)未发布,“美国权威调研机构皮尤向38个国家的4.2万人做出面访或电话调查。跟去年比,海外对中国的积极评价上升了10个百分点。从地区来看,拉美、非洲和中东对中国好感度比较高,巴基斯坦(82%)、加纳(80%)、俄罗斯(79%)排名前三”,其中巴基斯坦在2017年对中国的好感度指数居38个国家之首。本文将把问卷调查的对象集中于100位巴基斯坦拥有高学历的人群,即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包括少量本科及以下学历),包含了学界、政界的精英以及媒体记者。
此外,本文还采用了面对面访谈法,即笔者在2019年4月2日至5日亲赴巴基斯坦,与巴十余个重要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面谈,获得了较为直接和深入的访谈结果。
四2018年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刊上的中国形象
经过抽样,七个媒体在2018年合计包含189篇以“中国”为主题的报道。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报道的报道数量、报道议题和报道态度。
(一)报道数量
表1可以看出,以“中国”为主题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金融时报》《新闻报》《巴基斯坦观察家》《国民报》《商业记录者》《每日时报》和《黎明报》这七份定位于巴基斯坦英语阅读人群的高端报纸,报道总数为189篇。
报纸名称 |
报道数量 |
占总数百分比 |
《金融时报》 |
40 |
21.1% |
《新闻报》 |
14 |
7.4% |
《巴基斯坦观察家》 |
26 |
13.8% |
《国民报》 |
18 |
9.5% |
《商业记录者》 |
48 |
25.4% |
《每日时报》 |
35 |
18.6% |
《黎明报》 |
8 |
4.2% |
观察七份报纸各个月份“中国”主题的报道数量(见图3),发现其对“中国”的报道数量波动趋势趋于一致。总体来看,各个月份的总体报道数量分别是:10篇,15篇,7篇,13篇,18篇,12篇,14篇,12篇,21篇,25篇,19篇和26篇。
图32018年巴基斯坦媒体涉华报道的报道数量变化
根据各报纸的月度报道趋势图来看,其对华报道的数量和各月份变化趋势并没有明显和较大差异。其中《金融时报》《巴基斯坦观察家》《商业记录者》和《每日时报》的涉华报道数量相对较多。
(二)报道议题
2018年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纸报道“中国”的议题可划分为:中国政治、中巴关系、中国与他国外交关系、军事、中国经济、科技、中国文化和其他共计8个领域。189篇报道中,每一个领域的详细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
议题内容 |
篇数 |
百分比 |
中国政治 |
12 |
6.3% |
中巴关系 |
21 |
11.1% |
中国与他国政治关系 |
10 |
5.3% |
军事 |
5 |
2.6% |
经济 |
65 |
34.4% |
科技 |
9 |
4.8% |
外交 |
1 |
0.5 |
中国文化 |
5 |
2.7% |
综合 |
61 |
32.3% |
在全部议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五个议题依次是:经济、综合、中巴关系、中国政治及中国与他国政治。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议题是经济,共65篇报道,占全部报道总数的34.4%;其次是综合议题,共61篇报道,占到所有报道的32.3%;第三位是中巴关系议题,共21篇,占到报道总数的11.1%;第四位是中国政治议题,12篇报道占到全部的6.3%;排在第五位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相关报道,10篇报道占到了总数的5.3%。
可以看出,经济议题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且《金融时报》和《商业记录者》都将中国经济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论调也相对积极正面。
议题内容 |
金融时报 |
新闻报 |
巴基斯坦观察家 |
国民报 |
商业记录者 |
每日时报 |
黎明报 |
中国政治 |
2.5% |
0 |
11.5% |
5.6% |
8.3% |
11.4% |
0 |
中巴关系 |
0 |
0 |
30.9% |
22.0% |
0 |
31.4% |
0 |
中国与他国政治关系 |
0 |
0 |
3.8% |
5.6% |
0 |
8.6% |
12.5% |
军事 |
2.5% |
0 |
11.5% |
0 |
2.1% |
0 |
0 |
经济 |
52.5% |
7.2% |
11.5% |
5.6% |
72.9% |
17.2% |
0 |
科技 |
15.0% |
0 |
3.8% |
5.6% |
2.1% |
0 |
0 |
外交 |
0 |
0 |
0 |
5.6% |
0 |
0 |
0 |
中国文化 |
2.5% |
21.4% |
7.8% |
0 |
0 |
0 |
0 |
综合 |
25.0% |
71.4% |
19.2% |
50.0% |
14.6% |
31.4% |
87.5% |
几份报纸在各个议题上的侧重有所不同,最为关注经济类议题的是《商业记录者》;《巴基斯坦观察家》最关注中国与他国关系及中国政治议题;关注中巴关系最多的是《每日时报》;《新闻报》是对中国文化着墨最多的报纸。
(三)报道态度
报道态度倾向 |
篇数 |
百分比 |
正面 |
40 |
21.2% |
负面 |
36 |
19.0% |
中性 |
113 |
58.8% |
合计 |
189 |
100% |
全部报道中,中性报道113篇,占比58.8%,是出现最多的态度倾向。正面报道有40篇,占比21.2%负面报道有36篇,占比19.0%。说明虽然许多报道在报道中国时表达了中性立场,但是正面报道的数量和负面报道数量差距不大,正负面基本持平。
各份报纸的报道倾向有差异(见表5),《新闻报》《巴基斯坦观察家》《国民报》和《黎明报》涉华报道的中性报道占比最多。同时《巴基斯坦观察家》《商业记录者》《每日时报》的负面报道相对偏多。最多的正面报道来自《新闻报》《金融时报》和《商业记录者》。
表5 2018年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纸涉华报道态度倾向(分媒体)
报纸名称 |
正面 |
负面 |
中性 |
《金融时报》 |
30% |
0 |
42.5% |
《新闻报》 |
35.7% |
0 |
64.3% |
《巴基斯坦观察家》 |
11.5% |
19.2% |
69.3% |
《国民报》 |
0 |
5.6% |
94.4% |
《商业记录者》 |
29.2% |
22.9% |
47.9% |
《每日时报》 《黎明报》 |
17.1% 0 |
22.9% 0 |
60.0% 100% |
针对不同的议题内容,各份报纸的对华报道态度也有不同。表6集中展现了在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议题上六份报纸的报道态度:
主要议题 |
正面 |
负面 |
中性 |
中国政治 |
30.8% |
15.4% |
53.8% |
中巴关系 |
4.8% |
23.8% |
71.4% |
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关系 |
16.7% |
0 |
83.3% |
经济 |
25.7% |
31.8% |
42.5% |
综合 科技 |
13.6% 44.4% |
5.0% 22.2% |
81.4% 33.4% |
在经济议题上,中性报道的数量最多,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中国政治、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关系、综合、科技这几个议题,正面报道的数量多于负面报道。
总结来看,在所有报道中,报纸呈现了更多中性报道。且《新闻报》还出现了比较集中的正面报道。在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治关系和综合议题上,中性报道远远多于正面和负面的报道,说明各份报纸在报道中较为客观地看待中国外交以及综合力量;在中巴关系报道中,中性报道较多,概与2018年中巴关系的发展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方面有关。但这部分研究同时发现,在中国政治议题上,几份报纸对华态度负面报道比重较小。
再就作品数量来看,作品较多的作者分别为:M.Ziauddin(4篇,他是一位有50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印刷媒体记者,前《快报》执行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M.D.Nalapat(4篇,他是一名印度学者和专栏作家,现任《星期日卫报》和ITV网络(印度)的编辑总监,马尼帕尔大学高级研究小组副主席,马尼帕尔大学地缘政治学系主任。他曾是印度《泰晤士报》的协调编辑和《马图鲁布穆尼报》的编辑,也是著名作家和诗人卡马拉·达斯的儿子。)S.M.Hali(3篇,他是巴基斯坦前空军上校,退休后从事新闻工作,曾撰写过10本时事书籍,包括《领袖之路》,同时他也是一名分析师、专栏作家和国际演讲家。)Ahmad Rashid Malik(3篇,他是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经常为报纸和杂志撰稿,主要聚焦东亚事务,并在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Muhammad Khan(3篇),Abid Qaiyum Suleri(3篇,他是一名巴基斯坦社会政策分析师和发展从业人员,是总理经济咨询委员会巴基斯坦规划委员会全国咨询委员会成员和巴基斯坦政府贸易政策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在多所大学的研究委员会任职)Imtiaz Rafi Butt(3篇,他是真纳·拉菲基金会主席)Hassan Aslam Shad(3篇,他是A.R.A.B.公司的商业经理、业务主管和法律顾问)。
以上多为对华友好人士,并活跃在中巴关系的分析中。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国的媒体和第三国媒体发表有关中巴关系的文章,如新加坡媒体、马来西亚媒体、埃及媒体及欧美国家媒体等,这些文章不在本文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作为分析中巴关系的重要声音,
五巴基斯坦精英对中国和中巴关系的认知
与分析媒体报道不同,了解巴基斯坦精英对中国和中巴关系的认知的最直接方法是听他们怎么评论中国和评价中巴关系。本文对巴基斯坦精英的认知分析,首先基于2019年5月至6月联合巴基斯坦巴中环球文化互联有限公司、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社会人文科学学院、旁遮普中央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学院、伊斯兰堡政策研究院、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卓越中心等机构发放的相关调查问卷。其次,基于2019年4月,笔者对上述机构及巴基斯坦国家图书馆、伊斯兰堡政策研究院、SAMAA电视台伊斯兰堡分台、里法国际大学媒体科学系、管理和科技大学、旁遮普大学传播研究所等友好合作单位的实地访问。再次,基于笔者对数十位等巴基斯坦知名和友好人士的面访。此外,问卷调查还得到了巴基斯坦在华留学生群体的支持。
本文主要分析已完成的对55位巴基斯坦各类高层次精英人士的访谈,主要涉及他们对中国和中巴关系的认知(见表7)。面对面访谈对象主要包括:1)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如巴基斯坦议会参议员、外事委员会主席、巴中友好协会主席Mushahid Hussain Sayed先生,巴基斯坦国家图书馆馆长Syed Ghyour Hussain先生等。
2)巴基斯坦专业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如伊斯兰堡政策研究院院长Aizaz Ahmad Chaudhry先生及中巴研究中心主任Talat Shabbir先生,政策研究院执行主席Khalid Rahman先生和高级研究助理Tajammul Altaf先生等。
3)巴基斯坦高校,尤其是传媒类院系的负责人,如著名经济学家、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社会人文科学学院院长Ashfaque H.Khan先生,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Syed Hasan Javed(贾维德)先生,副主任Zamir Ahmed Awan(阿万)先生,传媒系主任Muhammed Arif(阿里夫)先生,里法国际大学媒体科学系主任Rehan Hasan先生,阿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大众传播系主任Saqib Riaz先生,旁遮普中央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学院院长Mian Hanan Ahmad先生、Shafiq Jullandhry教授、Muhammad Yousaf博士、Saleem Akhtar Maghrana讲师,管理和科技大学校长Muhammad Aslam先生及传媒系主任Mughess Uddin Sheikh先生,旁遮普大学传媒系Bushra Hameedur Rahman教授、Abida Ashraf博士、Fahad Mahmood助理教授,空军大学和平与校友事务主任助理Sabah Uddin Qazi先生等。
4)巴基斯坦媒体界精英,如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员Sultan Muhammad Hali先生,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卓越中心——中巴经济走廊媒体与出版部副主任、中巴经济走廊和国际关系电视评论专家Yasir Masood先生,SAMAA电视台伊斯兰堡分台主管Khalid Azim Chaudhary先生,My TV节目导演Mateen Farooqi先生等。
访谈主要采用面对面的方式。
表7巴基斯坦精英面对面访谈(2019年)
英国高层次精英访谈对象 政治精英 商业精英 巴基斯坦学者 巴基斯坦记者 巴基斯坦籍硕博士留学生 |
人数 5 5 20 5 20 |
虽然精英面对面访谈总体人数目前只有55位,但是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的职业身份可以看出,这些访谈多是巴基斯坦社会中的精英,很多访谈对象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巴基斯坦对华决策,不少访谈对象可以称为“中国通”,因此了解他们对中国和中巴关系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笔者还于2019年6月14日至17日间,通过网络向巴基斯坦精英发放了相关问卷调查,实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印证面对面访谈的结果和成果。调查共收回问卷10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答卷者的基本情况为:
男性占比65%,女性占比为35%。年龄上,50岁以上占3%,41岁至45岁为6%,36岁至40岁为11%,31岁至35岁为23%,26岁至30岁为23%,20岁至25岁为34%,其中40岁以下受访者占到总数的91%。从受教育层次来看,博士学位为48人,占48%,硕士学位(包括双硕士学位)44人,占44%,本科学位为5人,占5%,其他为3人,占3%。从工作或研究领域来看,涉及国际关系、大众传播、国际法、计算机、5G网络、工商管理、农业科技、金融工程、中国学、动物育种、生态环保、农业经济、无线传输等。
(一)巴基斯坦精英对中国的看法
研究者首先询问了受访者对中国的直观总体印象,“提到中国时,您脑子中最先出现的三个词是什么?”研究发现,巴基斯坦各类精英对中国的总体直观印象较为分散,正面描述词汇占到66%,中性词汇占30%,负面词汇占4%。相比媒体来讲,巴基斯坦精英对于中国的正面认知占比更大。
其中正面词汇出现最高的为:勤劳、友谊、和平、自由、美丽、善良、友好、聪明、安全、发达等。描述国家时,出现较高的词汇为:经济强大、人口众多,关系友好,科技发达,幅员辽阔,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等。描述中国人时,出现较高的正面词汇为:勤劳的、值得信任的、团结的、真诚的、努力的、守时的等。对中国符号描述的核心词汇主要集中在实物或者事物,出现频率较高的如:龙,功夫,熊猫,邻居,朋友,人口,语言,食物,经济、科技,商业等。涉及中巴关系的词汇,“中巴友谊万岁”“中巴经济走廊”和“铁哥们”三个词汇出现频率最高。
相对负面的词汇,主要体现为在中国生活的差异化需求和便利性的体验,如难以克服的语言障碍和饮食的困难困扰了部分受访者,还有一些词汇涉及到其与部分中国人接触时的不愉快感和不舒服感,比如虚假、欺骗、自私、保守、吝啬等。还有一些涉及对部分中国商品的认识,比如粗糙、便宜货等。个别受访者也表达了对中国人相貌的评价,如小眼睛和身材矮小等。这些词汇的本质基本无恶意,一些属于个人经验,一些属于对比观察。
此外,相关词汇还带有一些巴基斯坦人的特殊关注与思考,如拉面、摩天大楼,还有一些过誉的词汇,如没有腐败、令人鼓舞的人生观、奇迹等,在描述中国时,会被当成“理想的旅游目的地”“我的第二故乡”“美丽的国家”等。
除了直观总体印象,更具体的,受访者描述了他们对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看法,尤其是对中国是个国际强国(great power)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的看法。研究发现,受访者对中国是一个世界舞台上的强国和具有领导才能的国家有高度共识,并认为中国会一直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有多人把中国当作“发达国家”看待,也有的受访者使用“世界新兴经济体”这一更为恰当的词汇。
(二)巴基斯坦精英对中巴关系的看法
当询问受访者“您认为中国对巴基斯坦有多重要?用1-5打分。1为非常不重要,2为不重要,3为一般,4为重要,5为非常重要。”受访者认为达到5的为46.46%,达到4的为31%,达到3的为15%,达到2的占3%,达到1的为4%。因此可以看出,认为“不重要的”仅占7%。总体来说,巴基斯坦精英非常重视中国,重视中巴关系,上述比例大致可以代表巴基斯坦普通民众的整体认知状况。
当被问及“对于当前的中巴关系以及双边关系前景,您的看法是?”受访者认为是“光明”的为64.65%,认为“一般”的为23.23%,认为是“不太好”的为3.03%,认为“不好回答”的为9.09%。也就是说,接近88%的受访者认为中巴关系的前景是确定的。
当被问及“您认为目前中巴关系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受访者认为是“政治互信”的为16.16%,认为是“经济合作”的为38.38%,认为是“外交和国际关系”的为30.30%,认为是“文化碰撞”的是15.15%。目前来看,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持续推进,疑点难点也随之增多,“经济合作”的现实阻力无法回避,且会影响到两国“外交和国际关系”,并影响到“政治互信”,连带产生“文化碰撞”效应,但总体来看,经济在其中起的作用是较大的,以经济作为引线的矛盾和问题,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
当被问及“您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情况是?”受访者认为是“一切顺利,按计划进行”的为40.40%,认为是“遇到挫折,实施受阻,仍在推进”的为34.34%,认为是“困难较大,推进艰难”的为14.14%,认为是“不知情”的为11.11%。也就是说,大概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是遇到问题的,当然也有对困难的认知和判断差异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困难的认知因受访者的专业和领域而异,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受访者更容易客观理性地看待合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个例: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阿里夫先生对中巴关系和“一带一路”的看法
对于中巴关系、“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阿里夫先生接受了新华网的采访:
“阿里夫曾在中国河北大学留学5年多,汉语说得很地道,当他激动地用汉语说出‘中巴友谊万岁’时,让人不由自主地心头一振,这是来自巴基斯坦人民的真诚和友好。巴基斯坦人民将巴中友谊比喻为‘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中国人则为巴基斯坦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称呼,叫做‘巴铁’,就是铁杆朋友的意思,这生动地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独特友好、牢不可破。随着中国和巴基斯坦间的合作不断加深,这种兄弟般的情义也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阿里夫谈到了中巴经济走廊这个重要项目。该项目北起中国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贸易走廊,目前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与标杆。
说起这个项目,阿里夫很兴奋,‘中巴经济走廊盘活了巴基斯坦的经济’,这条走廊长达3000多公里,目前,走廊建设不仅给巴基斯坦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带来了崭新变化,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也收获了丰硕成果,‘两国许多行业都因这条走廊的连接而有了更深的交流’。
阿里夫特别介绍了这条走廊中的喀喇昆仑公路,它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跨境国际公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巴工程人员不惧艰险、劈山斩棘,打通了中巴间唯一的陆路通道,完成了巴基斯坦人眼中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条路也被称为中巴友谊路。为进一步强化巴基斯坦国内的互联互通,2016年9月,由中国交建负责实施的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工程(塔科特至哈维连段)正式启动。
在这样的地区建设公路,阿里夫感慨万分,‘我感觉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可以做成这样的事,那就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只要两个国家联起手来,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实现’。
关于‘一带一路’,阿里夫表示,‘我建议制作一部纪录片,重走丝绸之路,记录从西安出发经乌鲁木齐到喀什再到沿线相关国家的全貌,看看沿线各个国家是如何发展的。’他希望,‘一带一路’记录片不仅仅要给政府层面看、给老人看,还应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并参与进来,通过纪录片让他们能看到中国深圳、重庆等很多不同城市的发展。”
阿里夫先生于2012年开始在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并于2018年6月毕业,毕业后即受聘到巴基斯坦世界排名最高的国立科技大学,并担任了传媒系的主任。阿里夫在中国的六年时间里,几乎转变了各个省份,结识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中国朋友,也正在谋划更高层次更广泛的中巴全方位合作,尤其是引荐了大量的双方优势资源,在官方、学界和民间三个主要渠道继续做好“搭桥铺路”的工作。
巴基斯坦在华留学生已经开设了较多的微信群组,并实现了各种功能的对接,他们毕业回国后继续使用微信与中国朋友联系,也能更为深入和及时地了解中国,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联系中巴民间友谊,实现深层次、即时性文化交流的最主要平台。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些广泛而密集的社交媒体信息通道,对于巴基斯坦精英了解中国正在发挥更大作用。
六结论与讨论
对于巴基斯坦媒体和巴基斯坦精英的认知,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媒体的建制和运作模式,基本是西方式的;二是媒体人的信仰和媒体的文化规制,基本是伊斯兰式的;三是基于与中国的特殊友好关系,中巴媒体在相互报道中形成了新的默契。基于这样三个基本认知,在考虑“巴基斯坦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这一议题时,既不能用纯西方式的视角,也不能用纯伊斯兰式的视角,而应该运用混合视角,这种视角是具有创新性的。运用这一视角,会产生对巴基斯坦媒体理论和实践的更深层次理解,也更利于培养适合中巴关系报道的媒体人员。
此外,基于巴基斯坦国内的政治生态和媒介状态,表达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尤其是针对政治意见的表达,不乏尖锐、批评和相互敌对的声音,甚至可能导致对于媒体或者媒体从业人员的袭击,因此记者遇袭在巴基斯坦时有发生,这也常引起我们对巴基斯坦媒体同行安危的担忧。这一点也与中国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如何理解这样一种媒介自由和表达范式,也是中国传媒学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如何分清利弊,权衡得失,媒介制度和政治制度之间如何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信任与协调。
另外,基于伊斯兰信仰的规制,巴基斯坦对国内的媒体表达有体现出了高度的自律,即对于有可能不符合伊斯兰教法或者引起穆斯林不适的内容,要谨慎播出或禁止播出,而在这方面我国的对巴形象建构也应该充分尊重相关关切,巧妙调整元素和符号。在现实报道实践中,此类现象和问题经常发生,一些屡犯屡出的问题,要可能会消解和伤害已经建立起的民众信任和情感关怀,但这仍然是“媒体相通”和“文化相通”不可逾越的大问题。当然,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巴基斯坦精英并不认为文化方面的不适应比起经济合作来说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在巴基斯坦整个媒体规制演变和媒介法调整的进程中,也呈现出了起伏波动性,并有宽窄松严之别,部分领导人在媒体管理理念上呈现落差。但总体来讲,中巴建交以来巴基斯坦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基本保持了态度一贯性和高度自觉性,巴基斯坦主流民意和精英意见,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经济议题的关注和对经济合作的期盼,是两国媒体最为相通的意愿之一。
基于中巴两国的特殊友好关系,尤其是充分考量巴基斯坦媒体的特性,笔者认为,在保证大比例正面声音的前提下,在巴基斯坦媒体上出现一定比例的有关中国的负面声音,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对于一些负面声音,不必压制,但要密切关注。正是因为有负面声音,才给了媒体人去勇敢接受挑战和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担当,也说明现有的媒体工作还有一些空白和短板需要去弥合,更说明巴基斯坦的言论自由程度和民众认知差异,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工作总基调。
目前,存在于中巴两国的媒体之间的障碍,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尤其是由社交媒体管控不利带来的舆论乱象,此外由于巴基斯坦人日常的媒体接触习惯和媒体内容选择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如何真正的实质性缩小两国民众的认知差异,增进两国民众在媒体方面的互动交流,建设更为稳固的“友谊之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B.10 China's Image inPakistan: Media Reports and Elite Cognition
Jin Qiang
Abstract:China-Pakistan relationship is the only "all-weather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in the world. It has historical consistency and solid reality. In May 2013,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Corridor" project,wasproposed by Premier Li Keqiang,andserved as the flagship project for China's "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which is being pushed forward by China. This paper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Pakistani media and the views of the Pakistani elite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China-Pakistan relat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Pakist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Pakistan relations and China's political diplomacy are rich in content and prominent in image, with a larg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report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the elites of Pakistan's political circles, academia and media report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views of the elit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Pakistan on China-Pakistan relations are positive and positive. Not only do they have a basic consensus on the image of China's great powers and powerful powers, but most of the respondents also share the framework of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cooperation are very positive.
Key words:National Image;Pakistani Media;Elite Recognizes;Sino-PakRelations
《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媒体报道与精英认知》,《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2019)》,张昆、张明新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P15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