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成果展示» 正文

丝绸之路精神的传递——评阿伊德•哥尔尼《不要生气》

发布时间: 2015-04-29 19:38:12 作者:金强 来源: 本站原创浏览次数:
摘要: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最早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
丝绸之路精神的传递
——评阿伊德•哥尔尼《不要生气》
25.jpg
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法,最早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2013 自此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国家外交战略和经济交往策略,对丝路国家已有明显倾斜。“一路一带”的建设,看似是个经济工程和外交工作,但追根溯源,文明和文化的融通才是其根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呼声,呼应这样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文化工作者首先做好接续丝绸之路国家友好交往传统的工作,特别是文化交流,而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就是影视文化和图书出版交流,鉴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民众特有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习惯,笔者认为图书的交流更应该居于重要位置。
由甘肃达丽雅文化传播中心策划,甘肃文化出版社引进版权,并由马海成博士翻译、孔德军先生审校的中文版《不要生气》已于2013年8月1日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首发时间虽然过去一年多了,但是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观察,仍然有不少值得品评和借鉴之处。这是民营文化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觅食,并努力搭桥梁做品牌推系列的又一成功案例,在推进丝路国家出版沟通桥梁的进程中,位处中国西北的宁夏、甘肃、青海等地的出版社和文化传播公司具有天然优势。
《不要生气》是沙特阿拉伯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成功学大师阿伊德•哥尔尼博士撰写的与前作《不要忧伤》堪称姊妹篇的另一部新作,且哥尔尼本人认为这是比《不要忧伤》更重要的一部作品。
单从书名上来讲,已经能够比较契合当下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状态,这又不同于一般的心灵鸡汤式的图书,来自沙特的作者在这方面应该且可以给出不同于希望的理解和建议。
从人的情绪来讲,生气的缓解和忧伤的治愈是互通的,甚至有时候是同步的,但将二者区分开来,并做有针对性的话语诊疗,则是哥尔尼的一个新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辨证施治”等,都遵循着的中医智慧。“穷勿信命,病勿信鬼”,切忌“有病乱投医”,而治疗“心病”则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健康人仅占人群总数的5%,被确诊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人群总数的20%,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约占人群总数的75%。而我国亚健康人群也是一样,所以应该有13*75%=9.75亿!那么推算全世界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则约计50亿,而心理亚健康则是更为普遍的,“一脉不和,周身不适”,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作用导致一般人的亚健康处在身心疾病的此消彼长和恶性循环当中,因此这样一本书名晓畅,出版意旨明确的绝大多数适合读的书,是满足了畅销书的基本诉求的。
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思维栓塞,使得他们需要现实中和书本中的“良师益友”,因此励志的图书,以及那些对成功学探讨较多的图书,容易受到热捧。而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结合自己祖先的智慧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信仰和体察,很容易创新出新的成功学出来,这里面有一部分可以有再生长和再传播的机会。而久居世界文明主流位置的伊斯兰文明,的确不乏类似的成功学著作。作者哥尔尼,便是一位深知伊斯兰精神,深得《古兰经》精髓的优秀学者,这样的学者在伊斯兰世界是很受礼遇的,而丝绸之路国家绝大多数都是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这样一种信仰和精神的传递,显然是水到渠成的。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者的墨汁浓于烈士的鲜血。”
目前,该书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球有超过一百万册的销量,足见此书的影响力,而它可能发生作用的潜在人群其实更多,而影响力和潜力一定来源于魅力。中国引进这本书源于民营图书机构的主动觅食,来自于部分民间学者独具慧眼和宽广胸怀。如果仅从克服心理失衡和治疗生理病灶来解读这本书,就过于平面化了。从伊斯兰的视角,以穆斯林的身份,并以信仰的高度、劝诫的锐度和医病的温度,去做有关人性的推敲、评测,结合对人生境遇的观察和思考,从一千四百多年前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时代截取生活片段和处世智慧,不失为此书的一大卖点。
有关哥尔尼的介绍,在中文的搜索引擎中并不能找到太多,作者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穆斯林生活较为集中地甘肃,更容易找到“知音”,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出版现象。就如同伊斯兰精神和文明在非伊斯兰国家和非穆斯林聚居区具有的神秘色彩一样,它总是以实质上的安静平和,来从更大的时空观方面去摈弃掉部分非客观公正媒体带来的陈旧印象和神秘色彩,并反映出完全区别于恐怖主义和极端分子的归于伊斯兰本义——“和平与顺从”的色彩。
而很显然,这方面的著作在其他异域文明中的传播仅仅是一个开始,全世界穆斯林作家开始注意到要发散伊斯兰文明,增进其与世界其他主流文明进行对话和互动,并通过广电、出版及新媒体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话的基础,提供更多的对话可能,而这一点正是适合目前正在升温中的中阿关系的。
伊斯兰是入世的宗教,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十五亿穆斯林在深深浅浅、偏偏正正、多多少少地践行这种从经训上传达出来,并从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古老而优雅的生活方式与价值精神。但是,世界文明的演进必须接受新技术、新媒体和新传播的考验,尤其是要面对信息来源更丰富,信息普及更便捷,信息更新更快速的新时代年轻人的检验,而且要突破语言障碍,将一种语言的神韵,巧妙地传达给另外一个有别样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的民族,而中阿之间的这种出版是值得更深层期待的,在丝路国家做这样的尝试应该是可行的,这也便是此书获得成功的有一个理由。
近些年来,在国际书市上,哥尔尼的书和卡耐基的同类著作一直并驾齐驱,在东南亚等地区,该书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卡耐基著作的影响。而甘肃的出版社出版哥尔尼的书已经不是第一部,之前2011年4月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不要忧伤》,2011年11月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其修订版于2013年6月问世。直至刚刚出版发行的《不要生气》,哥尔尼的三本图书在大陆都有很好的销售业绩和销售前景。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表现呢?这种解释也正契合了复兴“丝绸之路”的伟大梦想。
首先这是文明之间的对话。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于2008年辞世,他留下的《文明冲突论》一书,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文明之间的相互冲突,从伊斯兰的视角来看,是造物主让人们之间进行相互比对,从中发现对方的长处,以对方为自己的镜子,并相互包容,接受考验,并确定最佳的选择。而其中伊斯兰文明的位置,和其实现传播的方式,以及与其他文明对话的方式,是亟待依靠真正了解伊斯兰核心精神和中正智慧的学者去阐释和挖掘,并通过正规出版渠道和版贸路径去为更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所品读,所传诵的。
2013 年5月16日下午,北大百年讲堂举行《易中天中华史》北大演讲,演讲题目为“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这该演讲的当场反应强烈,并在网络上进行了范围更广、更有成效的二次传播,基本观点和核心理念已经深入影响高校课堂。易中天认为,当今世界的人类文明可以分为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二名是伊斯兰文明,第一世界的第三名中华文明。在未来的世界,将是西方现代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唱主角,因为第三世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相当于散户,大鳄是前三甲,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易中天在强调中华文明的位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伊斯兰文明是与我们的文明并肩前行的,这两种文明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按照亨廷顿的理论是冲突较小的。基于这样一个价值判断,有关哥尔尼的著作的引入,便有了一个更为开阔的理由和高贵的意义。
从易中天对于世界主流文明的品读,再到哥尔尼自觉地进行伊斯兰文明的阐释,都在传达一种相似的声音,伊斯兰的文明和智慧,需要与华夏文明和智慧,做更为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智慧需要积淀,经典必须传承,两大文明之间的合作与共享,应该成为21世纪新的文明范式。
其次,这是有关古老文明和经典的阐发,也是对伊斯兰特质的精彩阐发。挖掘一方宝藏,引流一湾碧溪,毫无疑问,这是伊斯兰文明和《古兰经》精神,以轻松的面目接受世界其他文明和智慧的检验。伊斯兰文明的基础是经训文明,我们在书中读到的精彩段落和语录,都来自于信仰层次较高的学者,用慧眼慧手慧心去无私心杂念地完成,这种创作境界在中国古书中亦有记载。在该书勒口的内容简介中,这样说道“《不要生气》产生于一个分歧普遍、易怒易暴的年代。这个时代,麻烦不断,困难重重。”历史是否轮回于已有的规律尚不确定,但的确今天的世界仍然是分期普遍、易怒易暴,这种状况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社会,也不分男女老幼,它的普适性超越了国界也超越了时代。
第三,它有着类似于经训的结构技巧和有亲和力的章节安排。该书能创下国内阿译汉文学类和励志类图书之销售最高峰,与它所呈现出的“温和”与“随性”不无关系。从该书的章节设立来看,并没有遵循一个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的学术类书籍的传统模式,而是基本上是类似于《古兰经》和圣训一样的随意洒脱,标题的拟制更是以所要表达的主体为中心,类似于语录体,有如中国的《论语》,而这恰是阿拉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凡经典之作,总是能够深入浅出,将事理寓于情理之中,将智慧溶于生活之中,而伊斯兰在穆斯林看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另外,有一些标题也表现出了对造物主的深层次关照,比如“真主的生气”,“真主喜爱行善者”“防备真主的恼怒”,“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这显然是信仰者体现出来的更高层级的智慧。此外,在该书的105个小标题中,“生气”一词出现了37次,如“生气就是敌人”,“生气时发的誓言无效”,“生气时不能离婚”,“不要为自己生气”,“对生气者的忍耐”,“生气让人耳聋眼瞎”,“生气来自恶魔”等,观点都非常鲜明,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内文中对于标题的阐释和使用的例子却令中国读者耳目一新,久久回味。
有关劝诫不要生气的书,在市面上还有其他的品种,这也是一些哲人和宗教领袖都发表过看法的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央视会在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幸福”一词在这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心感受,而忙忙碌碌的国人多用眼前的满足来定义人生的幸福。再比 如来自于佛经之文的《莫生气》,在中国广为传诵,“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它刻意强调了人要豁达和洒脱,要心胸开阔,但相对于我们看到的这本《不要生气》,其对比和借鉴意义就更加显著了。
正如在该书的勒口上,这样介绍到“《不要忧伤》是忧烦的疗法,《不要生气》是剧毒的解药;《不要忧伤》针对日新月异的烦恼,《不要生气》针对纷繁复杂的难题;《不要忧伤》针对过去的往事,《不要生气》面对烦恼的现实;学会不要忧伤,才能认清定然,学会不要生气,不致失去坚韧;忧伤者的良药是知识,恼怒者的医治是宽容;不忧伤的结果是快乐,不生气的果实是喜欢;忧伤者是苦恼的病人,生气者是愤怒的伙伴。”哥尔尼图书引进的中国策划者和出版者很期待实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而翻译者和审校者对于两种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与融通的愿景显然才刚刚展开,不管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关涉优秀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这样的书籍的交流总是最简便也最深刻的。

26.jpeg

27.jpeg

28.jpeg

29.jpeg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