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像丝绸一样柔软?
原文截图,图片来源:《生活报》官网
在过去的两年里,‘阿拉伯之春’引发的各种后遗症令阿拉伯人疲于应付,无心他顾,忽略了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包括中国提出的复兴古老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按照中国的官方表述,这项倡议的全称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来说,这项倡议无论是在经贸领域,还是在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阿拉伯国家恰恰构成了丝路沿线国家的重要一环。
古今丝绸之路
在介绍中国对未来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前,首先要对古丝绸之路做一个简短的回顾。因为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来看,中国这一倡议的灵感都是源自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最初是由一系列交错的道路组成,驼队穿行其中,在中国、中亚、波斯、阿拉伯、小亚细亚以及欧洲间运载货物。其中最重要的货物,要数丝绸、瓷器、玻璃、宝石、香料、香水以及中草药。同时,这条路还为不同文明间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不同的宗教、哲学与艺术由此得以流传。直至公元16世纪前,丝绸之路一直在各民族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至于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指一系列海上的通商航线。这些航线兴起于和陆上丝绸之路大致相同的时间,沟通了中国、亚洲与非洲等地区。
可以说,丝绸之路是一个能在各国人民心中唤起美好记忆的历史概念。这不仅是因为丝绸外表的华美及其柔软的触感,更是因为这条范围涵盖了半个地球的道路,记载下了人类历史上和平与合作的辉煌的篇章。
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后,丝绸之路的概念从深埋已久的历史宝藏中被发掘,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随后,中国政府于去年3月发布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文件:《愿景与行动》。
根据文件的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是三条路线。第一条由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第二条由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第三条从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为两条路线,一条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第二条为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亚非欧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44亿(占到了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达到21万亿美元(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29%)。
这份文件划定了为建设“一带一路”进行国际合作的主要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该倡议中的优先领域。这意味着,上马大批和铺设道路、修建铁路相关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保障海陆空运输安全,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安全通道,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以及推进光缆通信建设,畅通“信息丝绸之路”,等等。
为解决贸易投资的便利化问题,文件建议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贸易平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开发清洁能源与新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落实这些丰富多样的发展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完成。为此,中国于去年年末提出建立丝路基金的倡议,为相关项目融资。同时,中国还倡导建立包括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在内的多边金融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6月份,来自五大洲的57个国家都以创始国身份加入亚投行,其中包括除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以外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在中东国家中,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约旦、埃及、伊朗和以色列也都加入其中。无疑,这些政治立场不尽相同、甚至对立冲突的国家加入亚投行,其意义十分重要。
此项中国倡议不只局限于物质领域,还涵盖了人文领域内的合作,强调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倡议加强相关国家在文化、学术、人员、媒体等方面的合作,并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学生赴中国大学就学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并已开始执行或跟进与相关国家的文化合作项目。
在最近与阿拉伯友人的多次讨论中,我注意到他们都对该倡议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厌倦了“铁与火的逻辑”之后,他们对“丝绸的逻辑”表示欢迎。但他们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虑,因为对于以实用主义著称的中国来说,竟然提出这样一个在某种程度上近乎浪漫的倡议,他们感到惊讶。这些疑虑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对于阿拉伯人而言,这项倡议是否意味着在要在中国与美国之间选择站边?
3.在地区经历动荡的背景下,这项倡议对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何在?
4.这项倡议和饱受众多国家指责的“野蛮的全球化”有何不同?它是否会较为仁慈与人道
针对阿拉伯疑虑的回应
第一、为什么中国要在这个时间提出这项倡议?它的逻辑与目标何在?
中国在当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有其国际与国内的原因与背景的。就国内而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与资金,而且在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等诸多领域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能力。中国在软实力方面也有一大优势,即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通过这条路,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内,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道路具有独特性,它不是外国以武力威胁强加给中国的,也不是对某个现成模式或已有理论的机械式照搬,它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与国情,又吸取了世界各个民族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又面临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的结构性困难,对外出口增长受制于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改革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动力和出路。
就国际而言,当今世界格局与1989年前后的情况很不一样。1989年以后,随着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预言西式民主制度将一统世界的“历史终结”论盛行一时。而今天,金融与经济危机席卷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危机频现,不仅其边缘区域如此,而且欧美中心区域也面临诸多危机。
此外,西方国家用武力干预或物质诱惑在世界多地实行的西式民主,令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陷入萧条、动乱、内战乃至崩溃。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反思与批判之声,不仅出现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屡屡出现于西方社会内部。人们指责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及现行世界秩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经济逻辑主宰一切,西方援助往往附加政治条件,而无视对象国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习俗等复杂因素。
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严重失衡,发达国家普遍进入经济成熟期,发展的活力与后劲均显不足,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面临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发掘的瓶颈。而这些问题,中国均有能力参与提供解决方案。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有利于中国,也惠及世界、尤其是众多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尽管采用市场机制,但它不仅是一项宏大的经济、贸易工程,而且体现了中国对人类未来、世界和平、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的全局性战略设想,是中国政界、思想界、文化界精英的集体智慧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括阿拉伯学者在内的全世界有识之士对于人类历史与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一倡议不是要根本性地颠覆当今世界秩序,而是要对其加以改革;不是要替代现有的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对现有机制作补充和改进,并谋求相关国家发展计划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
第二、至于“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意味着有关国家要在中美两强之间选边?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出于对中国倡议性质的误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中国认为,“一带一路”不应该是美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对抗争利的博弈场,而应该成为中美探索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实验场;这种大国关系,可用“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式表述加以概括。
第三、在地区经历动荡的背景下,这项倡议对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性何在?
“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阿拉伯人的重要意义,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就物质层面而言,阿拉伯民众都清楚近几十年来中国深度参与了阿拉伯各国的城乡建设与工业化进程,由中国人兴建、遍布阿拉伯大地的道路、桥梁、医院、剧场、体育馆、现代化通讯网络等等,已成为中国参与阿拉伯建设的一个个标志。
而最新的此类项目之一,就是中铁公司承建的沙特境内连接麦加和麦地那两大圣城的高铁。此外,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进入每一个阿拉伯家庭,这些产品虽然与德国、日本产品尚有一定差距,但却具有很高的性价比。正是由于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数以亿万计的阿拉伯中低收入民众得以过上现代生活。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对于阿拉伯人更重要的意义,还是体现在非物质的层面。确实,今日中东正深受动荡与战乱之苦,这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构成挑战,也赋予这一倡议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跨国家、跨地区、收益巨大的共同发展项目,如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互利互惠的自由贸易区、跨国油气管道、巨大的淡水调送工程等等,有可能将地区国家联系在一起,组成命运共同体。
倘若相关国家意识到,较之彼此冲突与争夺,相互协商合作能带来无可比拟的大收益,那么,它们无疑会三思而后行,逐步调整目前这种以邻为壑、损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以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取代零和游戏及“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要等解决了区域问题后才能实施,相反,这一倡议有可能为解决中东冲突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中东冲突各国未必能在短期心悦诚服地接受、珍惜这一精神。
但是,相信饱受战乱之苦的中东各国,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旷日持久的冲突,只可能通往死路,耗尽地区各国的财富和资源,摧毁地区人民的能力和梦想。此外,“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终将造福于中东地区人民,为根除贫困、消除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做出贡献。
因此,极有必要将古代丝绸之路体现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等丝路精神在当代加以弘扬,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的主要精神追求。可以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最重要的精神产品,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产品、技术、资金、设施。这种精神产品在当今的中东是一种稀缺品,它是21世纪的中国“丝绸”。
第四、这项倡议和饱受众多国家指责的“野蛮的全球化”有何不同?它是否会较为仁慈与人道?
至于阿拉伯人关注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否比主导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更加仁慈和人道,中国更应该把这一关注视为一个重要提醒。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漫长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环保,以污染环境的代价换取发展,就不可能将“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通过腐败贿赂、盘剥劳工、以次充优等不正当途径获利,就不可能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只以赢利为唯一目的,不尊重当地的文化,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注意让发展红利惠及当地人民,就不可能将“一带一路”建成和谐友好之路。
坦率而言,当今中国还存在许多不足,中国企业、个人乃至官方的某些行为,与中国领导人宣示的“丝路精神”还有不小距离。上述问题无论在中国国内发展中、还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重新审视、不断改革的过程,是中国自身不断凝练、学习、践行“丝路精神”的过程,还是中国与世界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过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否获得成功?答案与另一个问题有关:“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像丝绸一样柔软?(查看原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