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开课一周,有收获,有缺憾,有感触,有思考,整理如下,激励自己日精日进,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能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向上,再有突破。
一、调试心理,平和心态
备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技术问题,有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细节而已,比如为上传到章节里的PPT加任务点,比如发布签到选定班级等等,可能也一时在电脑上或手机中的界面找不到相应设置。无疑,这些都是我们传统课堂面对面授课预料不到的“麻烦”。然而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大潮告诉我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随着5G时代的逼近,很快就会到来。何不就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逼自己一把,掌握更多的媒体技术,实战演练一番呢?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正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啊!可是,换一种心态看待我们的学习与工作,打开一扇阳光照射的窗户,会发现我们忙碌而又充实,平淡而又充满挑战的“学之苦“又未尝不是一种”甘之味“呢?
二、技术为辅,内容为王
虽然网络教学技术纷繁多样并不断翻新,但是技术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炫技只能吸引学生一时,却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无论使用什么网络教学平台,无论穿插多少媒体技术,教学内容有足够的干货才是王道。每天备课琢磨各种平台技巧以外,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专业前沿,搜集资料,更新备课,完善讲义。尽量拧干课堂教学的水分,要“金课”,不要“水课”。
三、设计教案,活跃课堂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异有同,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兴趣盎然听完四十五分钟,就是教师绕不开的共同问题。我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根据课程需要,课前提供自主学习材料、案例短视频与学习任务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设计教师讲授、师生问答、讨论的环节,激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后布置作业,限定完成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不懈怠,巩固知识点。环环相扣,不浪费学生线上线下的每一分钟是我的目标。我还在我的课堂上现场连线某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请他为同学们解疑释惑,带来“非学院派”的新鲜观点。
四、网络表达,贴近学生
线上教学开课以来,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吸引同学们来上课,先得拉近和他们的距离,要拉近距离,就得揣摩学生的接受心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授课。开课第一天,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上下午两个不同的班上同一门课。上午的班级,三节课,我全程较多地使用用网络语言与同学们交流,适度使用网络热词、热帖作为案例融梗,点名、提问也不忘“皮一下”,整个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在线实时向老师提问踊跃,针对课堂内容的讨论欲望迸发,抢麦回答,文字输入回答,辩论、思考积极主动,可贵地是他们的观点犀利、有见地。下午课,我相对中规中矩,较少用网络表达方式,同学们似乎与我有一定的距离感,按部就班安静地听我指挥,回答问题必须我点名才可连线,回答的内容也是浮于表面,远没有上午的学生那么有深度。这个实验结果虽不科学全面,但反差之大,让我再次深入思考——线上教学的“网络气质”必不可少,而表达方式的改变是贴近学生的有效方式!
五、化弊为利,探索教改
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确实有很多局限性。例如,对于我的课来说,我要求学生用专业摄像机拍摄出镜采访报道镜头。但是学生宅在家不能外出,别说选题报道极大受限,这哪来的专业摄像机啊!于是,我转换了教学思路。目前,新闻界“大屏直播”(大屏即电视、电脑屏幕)是常态,但移动端的“小屏直播”(小屏即手机屏幕)已悄悄流行,业界也在探索实践当中。我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将业界前沿问题拿来研究探讨。我课堂上可以多分析“小屏直播”的技巧,学生在家做作业用手机自拍完成,我们教学相长,共同创新。这样一来,弊端变成了优势,还推动了教学改革,也成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收获!
六、沟通交流,注重反馈
线上教学不能同时与所有同学面对面,教师在电脑的这一端,要调动那一端的学生的积极性,要督促他们认真听讲,要保证教学质量,要了解学生听课效率,不加强同学生的联系不可以。所以,线上课堂,我都非常注重同学生的及时沟通与交流。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多种,设计的讨论、提问环节是其一,还可以在一个知识点之后停下来直截了当询问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都是从小生长在多媒体环境中,他们习惯“一心多用,三心二意”。你完全可以允许他们在听讲的时候同时把自己的疑问发弹幕。你还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随时加一句口头语一般“听懂的同学call个1啊”之类,既提醒了学生注意听课,又和同学互动了一下,简单又有效。
另外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且完全没有线下教学相结合,必须要注重反馈,听听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让学生把他们对我的课的评价发到教学平台指定任务中,或者直接发到QQ群中。
楼下取快递,居然看到一只蝴蝶。春天还是要到来了。回家继续伏案备课,继续忍耐到疫情结束。唯愿,百草回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新闻传播学院都海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