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院长: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在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如滕大春、刘文修、张述祖、萧树滋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知名学者。教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培养模式改革、教研平台搭建、教研项目带动、教学成果培育”四位一体协同联动的立德树人机制,以期实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大局。
(1)课程思政引领。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专业助力、厚植教育情怀,构建包含学科历史跨度、教育理念广度和教育实践宽度相结合的“大思政”格局,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全过程,目前有12门课程获批学校课程思政项目,建成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优秀课程。
(2)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包含“思政-知识-能力-学术”四维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3)教研平台搭建。支持保定市基础教育创新改革,鼓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河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教研活动,推动“大-中-小-幼”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搭建全链条协同育人交流平台。
(4)教改项目带动。实施教学改革项目培育计划,以教学改革助力教学质量提升,2021年获批国家级新文科项目1项,获批河北省教改项目4项。实施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提升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近两年先后获得省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类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5)教学成果培育。实施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进而凝练教改成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主持人:胡院长,您在工商学院曾经大力推行书院制,这种育人模式也受到很多学校的高度评价,在教育学院可否推行书院制,有这方面的规划吗?
胡院长: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高校实施了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我们在工商学院推动的是住宿书院制育人模式,也就是以学生宿舍区为空间基础、以学生管理和丰富学生活动为主要教育内容的书院制,比较好的体现了“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高品质发展”的理念。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正在积极筹划“茂春书院”的相关工作。书院取名“茂春”,既有“风华正茂、美好青春”之意,亦有传承学脉、铭记滕大春等前辈先贤之意。
未来,“茂春书院”将成为我院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的载体,学生在专业课堂教学之外的成长平台。“茂春书院”的教育内容涵盖:(1)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模块(重在解决学生的三观与品行问题);(2)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模块(重在解决课堂教学之外需进一步补充的专业本领问题);(3)运动习惯技能教育模块(重在解决学生的运动习惯与身体健康问题);(4)通识能力素养教育模块(重在解决学生的综合素养、品味趣味问题)。
“茂春书院”将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如院内院外资源结合、校内校外资源结合、线上线下资源结合、教师学生资源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具体教育形式与途径包括:课程与讲座、读书与沙龙、社团与团队等。评价机制主要是依靠自我管理与考评、学生成长手册 、毕业综合测评等方式完成。书院运行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努力使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践的特色平台。
主持人:教育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您能谈一下在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吗?
胡院长:教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足专业发展实际,瞄准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国内外教育发展变革趋势,坚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和借力信息技术变革三个原则,致力于创建新文科背景下,面向未来教育学家的高水平、特色化教育学专业“培元育才”培养体系。
“培元育才”,即教育学专业应在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化、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的背景下,立足新背景界定教育学专业“培植根本”的价值属性,回应新需求思考教育学学科“涵育人才”的目标定位,进而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教育学专业综合发展体系。
(1)构建“固本强基”专业培养理念。如何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融合国外经典教育理念,立足当今中国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树立基础扎实、通古博今、创新力强,集具家国情怀、中国立场、河北特色的专业培养理念。
(2)搭建“跨界融合”专业课程体系。紧扣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秉持跨界思维与融合发展理念,聚焦当前社会发展变革和教育发展实践,构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素养相融合,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观念相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
(3)创新“链条交叉”专业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全链条育人机制。在纵向上,探究贯通式、长学制、滚动式、可淘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在横向上,探究校企合作、校政合作、跨校跨院的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双学位、微专业、主辅修形式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探索“智能+”专业教学模式。正确把握当前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机遇,着力探讨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教育学专业新型“金课”建设,探究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大数据平台支持的教学质量数字监测与数字评价,实现“智能+”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
(5)“本土化”专业理论体系构建。聚焦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加强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中国特色、河北气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进而有效促进区域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
主持人:胡院长,您作为高等教育专家,能否谈谈您对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胡院长:河北大学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学院的老先生们都给本科生上课、指导本科生实习、带本科生毕业论文。直到现在,河北大学的本科生广受社会好评,长期以来都是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研究生生源。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校的本科教学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守正创新。目前来看,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热度还不够,教学改革的真招、实招、妙招还不多,令人信服的、有影响力的教学成果还不多。我们要想跟上全国重点大学教学改革的步伐,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是基层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因为它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从学校层面而言,要想牵动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必须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工作,完善政策导向,激发教师教育初心,同时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经费支持;从基层教学单位来说,首先应该了解各自学科专业全国教学改革已有成果和教学改革的趋势;其次是实事求是的剖析各自学科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痛点、难点、突破点;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更多的还是聚焦于所承担的课程改革。
高教司吴岩司长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真正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无论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所以说,没有教师对教学改革的热心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改革!没有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倾心投入,就不可能有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我认为教学成果奖本身不是目的,切实推动了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切实使学生在教学改革中受益才是教学成果奖的目的。真题真做很重要。全是功利心,做不出真教改。在争取教学成果奖的过程中,叩问初心是关键。在这方面要想获得突破,首先是重点选拔和培育,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政策导向,选择确有较好基础、更有全国示范价值的改革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其次是重视理论对教改项目的指导和在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提升和凝练;再次是做好宣传、复制、推广,扩大影响面、受益面、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