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文件
校教字〔2017〕12号
关于印发《河北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从学生、师资、资源等核心要素入手,紧盯制约本科教育“上水平”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河北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本《意见》业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河 北 大 学
2017年10月19日
河北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
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双一流”建设、“一省一校”工程、“京津冀协同”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党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综合性特质、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发展、拓宽国际化视野”,把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深入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以一流为目标,建设一流师资,整合一流资源,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以专业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办出专业特色;以绩效为杠杆,坚持目标管理,强化激励约束,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建设实效;以改革为动力,转变教育观念,破除体制障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设目标
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从学生、师资、资源等核心要素入手,紧盯制约本科教育“上水平”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大生均资源投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从质量监控到质量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四、建设内容
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实施四大工程,十八项计划。
(一)学生成长工程
启动“一省一院+一师一县”计划、融通培养计划、实习实践强化计划、助理教学与学业指导计划、本硕博连读计划、学分转化与互认计划、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计划。
1.“一省一院+一师一县”计划:深耕优质生源基地,一个学院负责一个外省招生省份、一名教师负责省内一个县,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扩大河北大学知名度,提高生源质量。到2020年,招生省份和省内县招生宣传覆盖率达到100%。
2.融通培养计划: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彰显综合性大学优势和特色,畅通学生个性发展途径。到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周期结束,提前毕业学生、获双学位学生和就读研究生学生比例达到50%。
3.实习实践强化计划:加大对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实训环节投入力度,拓展实习实践渠道,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习实践的覆盖面、层次性和多样性,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推进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形式。到2020年,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竞赛实践、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比例达到100%。
4.助理教学与学业指导计划:实行本科教学助教制度,吸收优秀研究生助理本科教学,到2020年,本科生教学助教配置专业比例达到100%。鼓励高水平专业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构建融思政工作、职业规划和专业引导为一体的学业指导教师队伍,到2020年,高职称或高学历学生辅导员比例达到70%。
5.本硕博连读计划:面向高年级本科生有序开放研究生课程,持续引导学生学业发展,改善研究生生源结构,将本科与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将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获得硕士研究生学籍,再依据《河北大学硕博连读工作管理办法》,免试转入博士培养阶段,攻读博士学位。到2020年,试点本硕博连读计划的博士授权专业比例达到100%。
6.学分转化与互认计划:拓宽第二课堂范围,规范素质学分与创新学分认定体系;加强与海内外著名高校合作,探索学分转化与互认新途径;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推进网络课程学分认定工作。出台《河北大学学分转化与互认管理办法》。到2020年,新增合作办学项目2项,学分互认高校5所。
7.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学校创业学院为基础,增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0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增幅达到20%,每年孵化创业团队40支。
8.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计划:完善在校生全程跟踪测评与反馈机制、毕业生短中长期跟踪与反馈机制,根据反馈结果,持续改进教育教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跟踪反馈—改进提高的专业覆盖率达到100%。
(二)教师发展工程
启动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和教学激励计划。
1.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制度;采取攻读学位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学院与学校培训相结合、在线与线下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与国内外进修相结合的立体化培训方式,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提高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实践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为提高我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提供强大的后续人才支持。到2020年,接受培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100%。
2.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打造校内毓秀名师,培育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到2020年,培育毓秀名师30名,新增省级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
3.教学激励计划:设立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岗位、正高级实验师岗位;以津贴分配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为杠杆,充分发挥各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形成学院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与奖惩机制;构建讲课大赛奖项与常规运行奖项相结合、综合奖项与单项奖项相结合、集体奖项与个人奖项相结合、荣誉称号与奖项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投身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总结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资源建设工程
启动教学基本条件保障计划、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计划、课程建设与结构优化计划、资源优势向教学转化计划。
1.教学基本条件保障计划:统筹规划,保证教学经费预算,提高教学基础设施经费投入,改善教学基础条件。建立校院二级公共基础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加大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力度,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研究、创新实验平台;完善大型仪器设备面向本科教学和本科生开放的管理机制。建设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2.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计划:顺应“专业+学校”的招生趋势,控制专业数量,规范专业规格,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建设与评估力度,积极推进专业标准建设和专业认证工作,开展培养质量评估、招生生源评估和第三方专业水平评估,结合评估结果,建立良性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设置新工科等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新兴专业,对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隔年招生、暂停招生直至取消招生。
3.课程建设与结构优化计划:树立一流的课程理念、构建一流的课程体系、整合一流的课程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建设。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资源建设等手段,整合优化一批现有课程;通过教学案例建设、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等途径,新建一批思维类、创业类、面向服务类、国际交流类课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拓展国际化视野。
4.资源优势向教学转化计划:促进一流师资用于教学、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社会服务反哺教学、文化育人支撑教学。到2020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达到100%,科技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数目大幅度提升。
(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启动育人特色强化计划、综合性潜力挖掘计划和国际化建设计划。
1.育人特色强化计划: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育人特色。在两大课堂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将“综合性”、“区域性”与“文化性”注入两大课堂,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进入两大课堂,社会服务反哺两大课堂,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实两大课堂,信息技术融入两大课堂,制度推动两大课堂,协同育人丰富两大课堂。育人特色更加凸显,学校影响力持续提升。
2.综合性潜力挖掘计划:挖掘“综合性”内涵、释放“综合性”潜力,促进不同学院、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产生跨学院教学成果,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或思维方式的复合。通过院院融合试点班、跨学院综合型实践(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方式,探索院院融合新机制;通过跨学院教学研究平台等方式,建设跨学院综合型课程,引导跨学院科研成果向本科教学转化,强化优质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3.国际化建设计划: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构建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支撑学校总体目标的国际化合作交流体系,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外语授课比例,扩大国际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到2020年,在校国际学生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来华留学生800人左右。选定3~5个本科专业,开设国际班;建设5~10个专业全外文授课教学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一流本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推进本《意见》的实施工作。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形成有序推进的有效机制。
(二)完善配套政策
本《意见》确立的“四大工程、十八项计划”均以立项方式开展,验收结果作为单位与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单位要积极推动和配合相关部门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