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思政动态· 正文
[中共河北大学委员会文件]河北大学关于印发《河北大学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校党字〔2021〕1号)
日期:2021-01-03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中共河北大学委员会文件

校党字〔2021〕1号


关于印发《河北大学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党委各部门,工会、团委;各院、部、处、室、中心、馆、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河北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丰富完善“滴灌”育人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大格局,在《河北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1.0)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全面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特制定《河北大学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2.0)。该方案业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河北大学委员会河 北 大 学

20211月2



河北大学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河北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丰富完善“滴灌”育人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大格局,在《河北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课程思政1.0)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全面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课程思政2.0)。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切实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巩固发展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基础和优势的同时,秉承“大教学观”理念,依托“五大融通育人平台”,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研究,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一)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在所有本科专业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各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成效显著,各本科专业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二)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努力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筑牢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融通平台。解决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统筹做好各类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

(四)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成果。加强示范引领,到2025年,评选校级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15个(3个/年),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20门/年)、课程思政优秀课程200门(40门/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100项(20项/年),选树一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凝炼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基本原则

(一)遵循教育规律。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加强课程内涵和教学形式的提升与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二)坚持教师主体。加强教师师德引领和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提升教师自身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三)关注学生成长。学生成长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成长为检验标准,要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保证课程思政良好的实施效果。

(四)营造思政氛围。加强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交流,营造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主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更加健全,各教学单位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内容

(一)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加强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拥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公民,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二)梳理课程思政核心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内容,整体规划和分层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政治认同。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党的领导、政治制度、科学理论、发展道路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国家意识。重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国家利益、国情观念、民族团结、国际视野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文化自信。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国家语言、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时代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公民人格。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健康身心、守法诚信、自由平等、自强合作作为重点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注重课程思政专业特点特色。

深入梳理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特色、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政元素。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识,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艺术学类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艺术类通识课程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增强文化自信。

——体育类课程。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大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奋斗有我的信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

——实践类课程。依托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融通平台,落实落细“素质+思想+专业”三段三层实践育人体系。各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要依托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融通平台,深化“滴灌”思想教育模式,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根据各年级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安排,合理安排“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模块活动内容,落实落细“德育答辩”制度,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不断提高第二课堂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五、措施办法

(一)加强课程思政组织实施工作。

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工作。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课程思政工作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课程思政办公室主任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担任。教务处(课程思政工作办公室)负责全校课程思政日常管理工作,统筹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工作,指导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建设工作。设立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教学单位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加强和推动全校和教学单位的课程思政研究工作。各教学单位党委书记、院长(主任)作为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落实第一责任人,应负责本单位课程思政工作的组织、协调、推动、审核、把关和监督。

(二)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长效机制。

各教学单位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精心设计个性化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同时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的内容设计、方法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到章、节、点和学业评价中。加强和组织课程思政研究工作,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交流,细化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合,确保规定内容不缺失、自选动作不走样。

(三)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言传身教、引领示范,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通过线上培训、会议研讨、调研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各教学单位要充分运用新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手段,加强互动交流,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有效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四)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各教学单位要依托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融通平台,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本单位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实落细、见功见效。各学科、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和团队是课程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应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应用和创新,尊重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修订课程教育大纲,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改进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实习见习、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完善“新生入学前教育”工作形式。

依托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融通平台,继续完善“一基础三方向多元化”课程体系,加大通识课程建设力度,继续引进校外优质通识教育网课程,注重名师名校名课程,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等系列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继续面向大一全体新生组织“新生入学前教育”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作为“新生入选前教育”学习内容,随入学通知书一起发放,要求新生入学报到前完成在线课程学习和考核,深入推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前置和全员覆盖。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协调联动。学校、处室、教学单位、教师应高度重视、支持和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党委武装部、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教学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做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共同营造课程思政工作良好氛围,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资源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顺利开展,以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经费支持,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学校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并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技术、数据、条件等支持。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工作相应职责。

(三)加强考核评估。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教学质量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和完善常态化、动态化、闭环式课程思政工作评价机制,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各教学单位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创新课程思政工作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

上一条:我校召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会议
下一条:[河北大学文件]河北大学关于公布2020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课程名单的通知(校教字〔2020〕18号)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