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创新性思维
日期:2021-10-13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型:核心专业课程

2.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3.面向专业: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学

4.学时:170

5.学分:10

二、课程团队

1.课程负责人简介


项目负责人毕业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具有近十年的海外留学背景,主要教授课程包括《创新性思维》、《高级设计专业实践》等。课程负责人主持并参与多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包括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设计教学中群体性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实践研究》、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课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省级课题《混合式学习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等。

近年来,项目负责人围绕设计学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性思维》课程获河北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校级一等奖、第三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创新奖、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教学创新优秀成果赛优秀奖、河北大学“课程 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及“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项目等。

2.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创新性思维课程为团队教学模式,力求通过教学鼓励多专业融合创新。课程团队由黄帆、闫楠、王雅等多位专任教师组成,该团队成员参与多项教学改革课题并在多个教学创新赛事中斩获佳绩。

三、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目标

在环境设计创新性思维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中,研究人员按照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逐项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具有如下教学目标、思政育人目标:

1.培育了中华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在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过程中,研究人员以创新性思维课在文明、文化层面的显著特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根据环境设计中文化符号、文化意象、文化印记、文化表达等众多的文化内涵,借助对照分析、自主反思、实证分析等多种方式,加深了对中华文明认知,树立了学生的思想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切实促成了其在文化感知方面的综合发展,使之成长为能够有效继承中华文明,并主动传播中华文明的优秀人才。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尤其是文化层面和思想层面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文化上的整体素养得到了显著的突破,能够在自主设计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华文明要素进行多元文化表达和文化输出,真正推动了中华文明社会化的传播和发展。

2.培育了中国环境事业的接班人

在环境设计创新性思维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研究人员以中国优秀环境设计实例为切入点,重点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卓越成就。通过丰富实例导入和科学实例研判,让学生对中国环境事业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进而在深入了解中国环境事业的基础上,明确了自身在时代发展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将自身的环境设计学习、创意思维发展,与新中国环境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迅速成长为有助于中国当代环境设计事业深化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环境世界全球化突破的优秀继承者和优秀接班人。

3.培养了中国品质环境的建设者

在环境设计创新性思维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中,通过实战创作的方式,进行思维层面的有效磨砺和思想层面的有效升华,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也是课程思政的重心。通过丰富多样实践创作、实践设计和实践输出工作的带动,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将自身的文化感知、思想认同和专业技能,通过服务现代环境设计的方式,输出到新时代环境设计工作中去,切实促成了环境设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多样性发展,成为了打造中国品质环境的重要建设者。未来,随着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其在思想层面、认知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的显著优势,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进一步释放课程思政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促成中国环境设计、建设、开发等相关领域的良性发展,进一步加速中国现代品质环境的建设与突破。

4.中国环境事业现代道路的探索者

在中外办学的大背景下,环境设计创新性思维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是在以全新的方式,对现代环境设计事业进行有效的开拓。在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相关人群通过中外文化对比、设计对比、作品对比以及思想对比,进一步认清了中国环境设计,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思想和中国道路的显著特征,进而逐步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促成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发展,成为了中国道路的探索者、先行者和开拓者。

在创新性思维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授课教师尊重中外文化层面的差异性,并尝试运用文明层面的思想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统合,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思政元素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中外设计实例对比分析解析过程,让学生对中国环境设计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解析,逐步汲取思政养分,完成思政要素与专业课程的初步融合。随后在实践的创意实战阶段,以中国文化思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剖析、文化挖掘和文明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要素融入自我认知和创意作品,实现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包含多种教学设计思路,例如:实证分析法、实例导入法、实践探索法等。

1.实证分析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从文化层面、设计层面、应用层面、效果层面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判,通过自主分析的方式,来确立所学内容科学性和规范性。这一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实证分析过程,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环境设计和中国时代发展需求大的真实性,使之更深刻地融入到课程思政中来。

2.实例导入法

实例导入法,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新中国环境设计相关实例,包括作品实例、建设实例或发展实例的有效引入,让学生群体透过现实案例,借助实践调查,现场观察和成果分析等方式,感受到中国环境设计事业的发展脉络,继承并发扬中国环境设计的优秀传统,成为中国现代环境设计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3.实践探索法

实践探索法,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选定特定的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创意构想、环境设计和成果传播,让学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更为深刻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从中获得更深切的专业感受、思想感受和创作感受,借助实践探索的方式,不断开阔眼界,推动发展,提高自身的整体发展高度。


图1 课堂成果展示(作品展览)



图2 课堂成果展示(学生展示)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

在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的教学中, 根据我院中外合办教学的特点,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同时与国内思政元素相融合,有效构建具备较强思想价值的课程体系。运用“理论+实践”教学方法,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外,将思政教学纳入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能够在创意思维的有效激发下,深刻感知思政的要点,并通过实践设计项目实践更深层次的理解思政。以下为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思政改革过程中学生们的设计项目经典案例介绍。

《墙的思考》学生:李雨菲、徐圣崴

我们设计的文化墙放置在公园公共场所,墙面上贴有关于红色文化照片,来展示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有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可以让更多的人吸取并且接纳,我们的主题就是留住主要思想,流传经典文化,一方面我们是想通过公共空间设施对人们视觉影响可以影响其思想,也是对红色文化的宣传。



《吸引力》学生:狄子豪、王成杰

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从社中找到好的价值导向并将其展现出来,我所设计的作品的出发点是从社会中的人群作为出发点,大型方块就像是这个社会,贴在大型方块外的吸铁石则是正确的价值导向,每个小木块就像是社会中的人群,而附在小木块上的吸铁石紧紧贴合,表达了拥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人群可以更好地融入进社会之中,在形式上与主题相呼应。

取得了良好的学生反馈与评价:


同学A:“这门课让我真正体会到艺术从概念到成品的衍生过程,同时有了充分的时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最终达到了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

同学B:“将传统中国艺术元素融入到课程项目设计,使我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并真正领悟到了其中的内涵与精髓。同时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加引以为豪!”

五、教学反思

该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教学成果,但是也遇到了阻碍与瓶颈,现将发现的问题与思考汇总如下:

(一)文化矛盾问题

在中外办学的前提下,课程思政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矛盾问题。在中外办学的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上,来自全球各地的学生需要汇聚一堂,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生活环境的个体,很难真正实现认知层面的有效统一,单纯的将思政要素增加到课堂中来,不仅不能够有效消除这种文化的矛盾问题,还很容易引起不同群体或个体的逆反心态,导致多方认识的严重偏差,使思政要素的引入,陷入发展不可控的境地之中。因此,在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群体必须要能够合理对待文化矛盾问题,并将思政要素的引入作为一种有效的调和手段,来实现深层次的合理融入。

(二)专业融合问题

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的专业属性相对较强,旨在让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创意思维的构想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要素的融合,必须要能够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很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统一。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无法调和专业需求和思政教育要求间的矛盾,在要素引入上比较突兀,并不能够与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也未形成有序的思政要素融合框架,这就使得当前的课程思政改革比较僵化,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显然违背了创意性思维课的基本发展要求,更不符合课程思政改革的主旨。

(三)实践突破问题

在环境设计创意性思维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过程,来完成创意构想的有效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难度相对较高,且很难因为思政元素或主题的引入而限定学生的思路。所以在该环节的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必须能够有效实现思想性的融入和思路性的开拓,在解决这一矛盾的基础上,才能构建更有效的实践环节,促成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问题与反思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思政元素的认知水平还相对有限,接触思政课的时间也比较短暂,因此,在一些深刻问题的解读上,还不能够实现有效的突破,学生的一些疑问,没有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解答。面对这种情况,项目研究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思政课程学习工作,通过经典理论书籍的研学,热点问题的讨论和教学难点的分享,切实增强了研究人员对于思政要素的理解水平,讲授水平和宣教水平,使其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说明、解释和引导,让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得到稳步的提升。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将重点从实践角度切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项目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得以融入到各个教学细节之中,并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达成预定的研究效果。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临床营养学
下一条: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健康评估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