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示范课程·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课程:有机化学(上)
日期:2021-09-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型: 学科核心课
2.课程性质: 必须课
3.面向专业:化学、材料
4.学时:51
5.学分:3
二、课程团队

1.课程负责人简介(附小二寸电子照片 1 张)


陈国锋,男,1974 年 8 月出生,河北枣强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本科生《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制备实验》等课程。

1998 年 7 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起,任职于河北大学。迄今为止,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参与省级教改项目一项,主持完成河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三项,发表教改论文两篇;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项目四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先后荣获保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项目负责人;2019 年被评为“保定市师德先进个人”。

2.课程团队主要成员简介(附团队成员合影1张)


段慧云,1974年10月出生,河北保定人,中共党员,理学硕士。讲授本科生《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制备实验》等课程。

1992年9月—1996年6月,河北大学化学系,本科。

1996年9月—1999年6月,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1999年7月至今,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主持和参加校级教改项目三项,参编实验教材一部,发表教改论文一篇。

杜建龙,男,1977年9月出生,河北定州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本科生《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制备实验》等课程。

2000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河北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1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起,任职于河北大学。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持完成河北大学教改课题两项,主持学院“课程思政”教改课题一项。主持和参与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中一区论文两篇,二区论文一篇。

魏超,男,1984年9月出生,河北泊头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讲授本科生《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制备实验》,研究生《化学生物学》等课程。

2015年12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7月作为引进人才在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参与省级教改项目一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一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 Dyes Pigments, Chem. Asian. J., Org. Biomol. Chem., Spectrochim Acta A., Tetrahydron Lett., 有机化学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多篇。目前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

三、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目标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药学、材料和生命科学等专业学生必学化学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为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内容保障。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与学的互相适宜,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所蕴含的理念

一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即党和国家归属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等。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要研究规律,而研究规律的目的则是达到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总体目标是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生活更美好,生命更健康。化学在许多工业生产部门中能起到从源头开始解决问题的作用,能不能突破瓶颈,关键在化学研究成果。

二是提升学生个人品格(如何做人)。即培养道德情操,包括社会道德、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培养智力水平,包括观察、思考、判断和逻辑推理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有机化学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等危害,引导学生辩证科学地看待有机化学的发展,让绿色化学的理念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如何做事)。即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包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持之以恒、创新创造和批判继承等。如课程第一章绪论中有机化学简史部分,通过讲述科学家屠呦呦一辈子坚持只研究青蒿素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迹,教育学生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建功立业。醛酮一章通过讲述第一个以中国化学家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反应,激励学生要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并将之化为行动。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运用培养“网生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发挥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优势,进一步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教师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着手,设置各章节的知识点学习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导入新课程,通过课前引导、课中互动和课后反思,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有机融合-发生化学反应


(三)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问题


(四)课件制作做到趣味性、应用性、交叉性和思政性相结合


(五)学生制作思维导图,进行阶段学习小结


(六)制作微视频巩固学习成果,资源共享促进共同提高


(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优良学风


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与学生评价

教学团队通过近几年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增强了获得感。通过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生从自然接受到引起共鸣进而唤醒学习的内动力,有效提高了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同学们的科学精神、科研能力及安全环保意识等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受到洗礼、责任担当更坚定。


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彼此成就。团队教师在承担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三个学院本科生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等繁重课程的基础上,参与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3参编实验教材一部,发表教改论文2篇;一人获得保定市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三是提升支部建设的效能,促进样板支部的建设。教学团队成员均为有机化学教师党支部支委会成员,支部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习交流座谈会等活动,在思想和行动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探索“红蓝融合”教学模式,打造传统+新媒体技术育人机制,做到立德树人打通课上课下,贯穿线上线下,覆盖校内校外。2019年以来支部先后入选首批河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全国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五、教学反思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任课教师紧密结合有机化学特点和课程育人目标,顺应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直面“网生代”大学生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做好学生成长的促进者。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学用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党团共建、党员示范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学院2017级材化班“结对共建”,通过举办有机化学学习经验交流会、感悟战“疫”,激扬青春—党团共建线上主题教育等活动,为共建班级学生解决学习和思想上的问题,推进“党团班协同工作机制”探索,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延伸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行走的课堂”。每次课前,教师在班级群分享与所讲内容相关知识,让学生提前置身于学习过程中。学生把遇到的问题反馈在班级群里,问题大家提,答案大家找,教师随时引导。通过新媒体技术这无形的手,在思想互动中助推教师与学生同成长、共进步,实现有网络就有教书育人的“课堂”。





四是突破教学时空限制,班级群不解散,思政教育不间断。授课班级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师生班级群不解散,下一届的同学继续加入。这样教师就可以与多届学生交流,进行专业知识、学术问题、创业就业和人生理想等答疑解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学生,但是思政教育不间断。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课程:数字信号处理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光学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