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优秀案例·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沉浸式教学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沉浸式教学”

新闻传播学院 张金凤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

课程性质:必修课

授课对象:新闻学专业

教学方式:讲座+现场教学

一、课程简介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发展规律和不同类型新闻事业发展特色的概括和研究,同时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思想和基本活动。通过《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基本发展情况,也能了解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精神,总结不同阶段新闻工作的基本特点、经验或者教训,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能更好的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课程思政目标。

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基于新闻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课程通过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背景的讲授,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领域知识的学习。

在课程中重点讲述著名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经历并提炼他们“为国为民”“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先先辈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并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践行。

课程尤其注重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党的新闻事业与党的革命、建设、创新、发展等实践的统一,让学生了解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明确共产党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讲政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做党和人民信任的新闻工作者”的信念。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对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2.0 计划,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建设了“思政+史论+实践”的课程育人模式,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思政”核心教育内容

1.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中国革命斗争史和社会发展史结合起来,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通过对中国新闻事业中解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和奋斗精神。

3.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作为主线,通过历史梳理和深入讲解,使学生熟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群众路线。

4、围绕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讲述党在艰难时刻领导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主义精神。

5、将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变化与新时代的创新守正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具有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的品质。

(二)“课程思政”其他教育内容

1.将新闻事业发展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同学们在学习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同时看到国家、民族的发展和日益繁荣。

2.将中国新闻事业中的经验与教训与现在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以史为鉴”的态度和方法。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围绕着百年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课程思政的主要理念和方式,探索出了沉浸式教学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来二去”即:“请进来”“走出去、融进去”。

1.“一来”:请进来。

在课程教学之外,我邀请了一些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或者新闻工作的研究者走进课堂。如我在讲授“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部分内容是,就邀请了几位老报人的后代与同学们座谈交流,其中包括《晋察冀日报》老报人及其后代,如邀请《晋察冀日报》原总编辑邓拓的女儿邓小岚、《晋察冀日报》原编辑陈春森的女儿陈华、《晋察冀日报》原编辑张正光的儿子张培、《晋察冀日报》记者张帆的女儿张希白等来到学院和课堂与同学们交流,通过他们的的讲述,同学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战争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和老一辈新闻工作的奋斗精神。

课程组还邀请新闻一线的工作者进入课堂进行讲座交流,进一步提高同学们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如邀请央视纪录片导演曹汉民,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解读新闻工作者的职责;邀请新华网的记者从大局意识、社会责任层面与同学交流;邀请中国青年报调查记者从记者的素养角度启发同学……

2、“二去”:走出去、融进去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中,我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课外结合的方式。课程组依托学校附近的红色新闻资源,通过建立教学基地的方式让同学们触摸历史、感知历史并思考现在和未来。我们相继在保定阜平、易县、石家庄平山、邯郸涉县等地建立了几个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和体验。






我们带领学生重走晋察冀日报办报路线、到涉县西戌镇红色新闻小镇交流学习、参观马兰村、花村等办报地,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发展历程和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体会了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大家都反映深受启发,对党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坚定了“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

我们还鼓励学生走出去采访,不断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事,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组织学生采访了一些道德模范人物,如直隶救援队队长王小东、驻村扶贫干部王文坡等,同学们被他们事迹感染的同时,自己也逐渐意识到以后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融进去”主要是指把新闻事业史的知识和经验融入第二课堂、融入科研、融入学生工作中,这些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在学院“思政+”的融通育人平台的基础上,制定了“红色+专业+实践”的育人模式,依托太行山红色新闻资源,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太行山计划”下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在地红色新闻资源进行现场沉浸式教学,既可以形成教学的特色,也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展。我们依托太行山根据地和晋察冀根据地的红色新闻机构旧址、纪念馆等,在学院的支持下建设沉浸式教学实践基地和红色新闻研究所,并以基地为基础联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大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课程老师共同带领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和研讨,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2、联合社会资源,开拓沉浸式教学新形式。课程联合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涉县太行红色新闻文化陈列馆等开展“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路线”“太行红色新闻资源调研”等现场教学和文献收集整理等活动,既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也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引导学生探索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与党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是怎么统一的,探索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该树立怎样的信念、锻炼什么样的意志、增长什样的本事,才能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的为新时期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其中连续两年的重走“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路”的沉浸式教学,被同学们誉为“身体的磨炼,精神的洗礼”……















3、以课程为依托,积极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科研融合性。在以马新观指导的百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沉浸式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依托红色资源展开创新创业等项目研究,在几年的实践中,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科学探索的能力均得到了提升,也锻炼了团结协作的组织能力等。

近两年学生围绕红色新闻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取得了成绩

时间

项目名称


2018-2018

“慕马Mumarx”马克思主义趣味化互动培训平台


2019-2020

红色文化视域下邯郸新华广播口述史研究


2019-2020

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与开创——以晋察冀地区为例

入选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019-2020

依托太行红色新闻资源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培养

入选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019-2020

进出抗日根据地红色新闻资源调研及多维立体呈现

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mmexport1573554284018

4、通过展览、多媒体呈现等形式多向传播,形成更广泛的教学影响力。“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沉浸式教学”主要是在课程之外的周末或者假期开展,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为了能补充沉浸式教学的不足,课程通过收集相应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开辟公众号专栏、举办定期展览等形式进一步扩到影响。如“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发展展示长图”“晋察冀日报游击办报展览”等。“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发展沉浸式教学”,获得了学院的肯定,尤其是获得了学生喜爱,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参与实践,更了解了共产党新闻的发展历史,也更认识到新闻与革命、建设、发展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习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怕牺牲、为党为民的优秀品质和艰苦奋斗、百折不屈的优良传统,参与实践的新闻学子纷纷表示要并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工作传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才做好思想和业务准备。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坚定信仰 牢记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办《新莱茵报》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2020:中国“战疫”影像全纪录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