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优秀案例·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树立崇高理想,锤炼综合能力——《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树立崇高理想,锤炼综合能力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管理学院 杨文杰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翻转课堂

一、社会保障学课程简介

“社会保障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保障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具有综合性、应用型和交叉性的特征。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保障学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社会保障学科研究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发展,并运用于中国社会保障的实践,使中国社会保障走向公平、正义、共享、持续与健康发展的轨道。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年,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之中,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保障学”课程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以及锤炼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社会保障学》课程作为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于培育“具备崇高理想”“具备综合能力”的“双具备”新时代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人才队伍极为重要。应当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线,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进而达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核心目标。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坚定理想与承载责任为目标,从社会保障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时政着手,以爱国情怀,发展理想与社会责任为基本承载点,以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为主要落脚点,凝练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以基础理论、典型案例、时事政治、建言献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化德育资源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结构。通过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爱国爱民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服务能力。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探掘课程中的育人价值资源是课程回归主体内 在核心价值观和诉求的应有之义,是对如何实现每个人的健康和谐成长的内在价值需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立德树人这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2020年6 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要求紧紧地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 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劳动、心理健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对社会保障学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课程思政的内容贯穿三条主线: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保障学课程需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的视角,检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社会保障经历的创建奠基、曲折动荡、改革探索、制度重构、全面完善的基本过程,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与发展 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贯穿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始终,系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历史成就,可以使广大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和认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伟大进步,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决心,进而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的自豪感。


图1 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社会保障以全体国民为对象,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政府通过为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由于风险而使生活受到影响的国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使其生活不至于陷入困境。社会保障的公共性、普惠性、互济性、现实性等特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在内容建构的过程中,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从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基本功能、历史传统、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建构,始终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内容

思政元素

社会保障制度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保障法

法治

人人享有,共同富裕

公正、平等

完善失业保险,积极促进就业

敬业精神

社会救助

互助、友善

图2 社会保障学课程核心价值观要素

(三)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社会保障思想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思想是构成我国早期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庄子提出的理想社会思想都是今天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思想渊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思想,是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延续和扩展。在国家层面,中国古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迄今仍被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应用。在社会层面,安老怀少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大众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约束。当前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友善型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基本形成,与之相呼应的如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恤孤念寡等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弘扬。社会保障学课程的内容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法律规范与传统美德等多个层面进行融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加深文化理解,增进文化自信。

三、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一)根据课程特点,深挖“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具有丰富而多样的“思政资源”。可通过统筹安排、规范课程设计,明确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切人点。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个部分,针对年满60周岁的城乡老年人国家直接给予财政补贴,是对解决这部分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制度创新,也是国家责任的重要体现,更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国内外的情况,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既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能感受到制度的优势,增强了制度自信。

(二)采取各种方式,提升教师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如何将现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而不要出现“两张皮”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需要教师花费功夫和运用一定技巧,将思政教育巧妙融人课程内容中。

首先,可以不断加强课程组的作用,课程小组可以针对课程的思想政治融人点进行充分的讨论,融人的方式也可以广泛地交流,以助于更好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知识和内容,建立课程思想教育内容库。目前我国在大众传媒上也十分注重思想的引领,相继出台了系列优质的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大力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凸显优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料,以现代的沟通交流方式更好地将理念和内容传递出去。

最后,广泛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学生关注的,并且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例如介绍健康风险与保障这章内容,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可以作为典型事例和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学生也是事件的亲历者,让他们进行总结和分析更有说服力。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过程中政府果断出击,全面管控,医疗保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既能将医保的内容训透,更能凸显国家的制度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正确的国家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能动性

现代大学生掌握资讯的手段和能力大大提升,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在课程知识传递过程中基本内容的训解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帮助其树立专业理念、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用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问题,同时要求德育教育贯穿其中,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之外,也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首先,网络已经充分融人到了95后、00后大学生的生活,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变过去训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利用诸如在线课程、对分课堂、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顺其自然地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现在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弹幕、微信等通讯手段,还有各种短视频、视频剪辑软件等,可以利用他们的功能进行问题探讨和交流,甚至要求利用一些工具完成作业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2020年突然其来的疫情使得网络授课成为首选,将课上讨论采取文字加语音的形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参与性大幅提高,并且学生能够实时反馈。利用学生常用的交流形式,辅以引导和支持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其次,有针对性地引导并要求学生在课堂增加其自学的部分。对于社会保障学中的基本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学习以视频或者课件的形式展现,教师课上组织讨论和验收,例如在介绍中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归纳和总结时有针对性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课上注重方法外,课内的讨论和课后作业也值得重视。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能够考量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精准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四)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以“认识—模拟—实践—创新”为指导理念,构建起“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助学”完整的过程学习路线图。首先,课前导学。设计“内容导读”,提前布置“任务清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相关文献或网络平台课程资源阅读。其次,课堂讲学。坚持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强化互动的原则,以学生五分钟案例分享、教师点评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内容梳理、难点讲解、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形式突出重点,保障授课质量。再次,课后助学。以课程重点问题为导向,将第一课堂授课与第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专题调查,实施特色实践教学;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及专业培训;指导学生建设班刊与微信学习公众号,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同时,实施了全员协同的研究型学习能力训练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广泛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五)

以学生能力提升为落脚点,优化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强调过程评价,建立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定体系,注重教学目标达成。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从课程思政的组织及运行方式、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课程思政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需要从学生视角、教学视角、课程视角三方面建设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的视角看,课程思政的评价重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是否得到提升,从知识、能力、情怀和素养四个维度考查学生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从教学的视角看,课程思政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增值”,基于教与学的统一,判断学生的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反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程的视角看,结合课程内容的总分结构,在“课时—单元—模块”方面是否达成了预定的课程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情,能够及时对课程内容作出优化和调整。其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课前准备、课堂互动、作业测验进行综合评价,由课程组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科研项目环节进行评价;结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考核。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制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是当前全国各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建设在保证教学质量前提下,充分体现课程特色,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

(一)教学特色

1.名师授课,示范引领效应显著。课程组吸纳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全程参与,实现课上授课与课下辅导、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效结合,课堂吸引力强,授课效果好。

2.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特色突出。结合课程内容,运用视频资料、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小型演讲汇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的自豪感以及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

3.与时俱进,教学改革持续改进。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持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结合财政理论研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财政学课程的先进性、高阶性。

(二)教学改革创新点

1.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全员协同的课程教学体系。全员参与,以塑造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为核心,在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读、讲、评、写、赛”为主要内容,以“知识传递—融通应用—素质拓展”为基本路径的课程教学系统。

2.设计了与学情相匹配的分层分类教学方案。基于社会保障学课程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差异,实施集体备课和差异性因材施教,突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的特色化,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方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实施中逐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逐渐打造育人合力,激励和引导学生在增强对“四个自信”认识和理解的同时厚植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实践力。因此,要更好设计完成《社会保障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配合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紧紧地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劳动、心理健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建设有特色、高效能的课程思政,以达到既要教学,更要育人的目标。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坚定文化自信,激发职业自信——《图书馆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坚定信仰 牢记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办《新莱茵报》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