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优秀案例·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以评促学:信息化教学评价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以评促学:信息化教学评价

教育学院 崔佳

课程名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大三年级

教学方式:混合式协作教学法、BOPPPS、对分课堂等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的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全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工具及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理念和方法,是教育学院的核心课程,在培养未来教师人才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1. 课程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及模式,展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能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展示专业信息化教育能力和水平。

  2. 思政育人目的:了解国家信息化教育等系列相关政策与文件,实现价值认同;能够鉴别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有改进意识和改进行动;提高表达力、沟通力、批判力、创新力等教师必备能力。

    (二)课程内容

    1.系统追踪与梳理信息技术前沿研究成果。追踪信息技术前沿成果,并以此作为指导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思政建设的依据。

    2.合理凝练信息技术的教学论转化。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融入思政要素,全方位信息化教学。

    3.科学构建信息技术应用与思政建设路径。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课堂转型与改革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基石。

    (三)课程特点

    课程实施三重渗透落实课程思政。

    第一,嵌入式渗透。将国家层面所设立的课程标准、评价方案等与信息化有效教学等核心观念,嵌入到课程思政整体设计当中。

    第二,内生式渗透。挖掘课程内容原生自带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化、提炼、升华,在教学实践实现思政与内容一体共在

    第三,本质性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言传身教,落实、落细于学生身上。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一)共建学习共同体,创新“学习中心”教学理念

    突破传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的局限,倡导“学习中心”理念(如图1所示)。师生共建学习共同体,其中,“学习”是共同体的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贡献观点和资源;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放下对自我的关注,聚焦学习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接纳质疑、相互质疑,最终以师生学习发生、成长发生为目标。

    图 1 “学习中心”理念

    二)整合目标与情景,融合多种学习模式

    无情景、不学习。将学习目标融入进任务情景(含课程思政)中,以情景需求推进目标达成。其中融合多种学习模式,以模式之“变”,既推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程思政隐性渗入。

    三)整合多重资源,构建动态资源库

    突破学科知识的局限性,既整合国家政策、时事热点等实时资源,也整合学生拓展学习、任务作品等生成性资源,还通过学生对资源的辩证性评价来整合动态性资源,实时构建动态资源库,并以学习资源之间的有效交互提升育人目标的达成度。

    四)结合课程内容,打造课程思政产品

    信息技术,既是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是学习路径。本课程让学生以专业知识、学科知识为载体,参与设计并生成各类信息化课程思政产品,并尝试应用、改进和推广,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及批判、改进思维。

    五)尊重学生本体,实施参与式教学

    学习参与是达成育人目标的基础前提。本课程尊重学生本体,以激发学生持续性学习参与为目标,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案:课程伊始,建设立小组+个人课堂参与机制,促发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中,将学生作品、问题等作为课堂生成性资源设计教学,调动学习参与兴趣和热情;课程后,以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做结构化反思(如图2所示),体验个体学习成就感与小组成长度;课程全程,持续营造合作+竞争学习氛围,设置相应学习规范。

    图片1

    图 2 学生“结构化反思”案例

六)集成理念与技术,采取适切教学方法

本课程突破传统上教师对某单一教学方法的执拗,坚持集成思维,将讲一讲、答一答、练一练、比一比、评一评等结合使用,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上突出教学法的多样化、丰富化、集成化,将课程自身的示范作用发挥到极致。且注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方法,在方法得当的基础上用技术助力方法的实现,这是技术应用促进高效教与学的真谛,也是坚持方法与技术的集成性的要义所在。也避免陷入“技术焦虑”和“技术唯新主义”,认为什么新就什么好、什么热就用什么。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一)实行认知教学主线和思政教学主线双推动

本课程分为两条主线,分别是认知教学主线和思政教学主线。其中前者是显性教学线,后者是隐性教学线。

认知教学主线采用混合式协作教学模式,首先是在线研习阶段: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任务完成和评价,以及面授中的查漏补缺,让学生实现对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然后是线下巩固和转化阶段:通过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讨论、作品设计、评价任务等学科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和转化;最后是迁移与应用阶段:通过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设计、评价、案例分析等真实性学习任务)实现对基本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后两个阶段均在线下进行。

思政教学主线主要在面授环节展开,分别依托认知教学的后两个环节(巩固与转化、迁移与应用)的相应的教学活动隐性融入。通过引入政策资源,引导学生提高价值认同;通过案例分析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质疑精神等;通过评价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1. 采取闭环式生态教学流程,基于专业知识渗透思政

    采用闭环式教学路径,以混合研修为起点,以应用转化为关键点,以思政元素挖掘为落脚点,形成闭环式生态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实现基于专业知识的思政渗透,让思政目标隐性达成。

    思政图1-2

3闭环式生态教学流程

  1. 坚持混合研修。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内容和路径,其双重角色为混合研修打下基础。教师以任务为引导,推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自主任务完成和自主评价。线下合作探究和展示,巩固并深化知识学习。

  2. 落实应用转化。在混合研修的基础上,落实应用转化。要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应用、创新应用为核心任务,形成可迁移的优质案例资源,实现应用转化,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深挖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案例库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来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整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深入研究,挖掘不同的思政案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科技文化的自信心。

  4. 生态迭代。三环节虽是闭环,更是一个生态迭代系统。每一次的闭环,都是下一次的开始,通过提升学生的改进和升级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实施“三结合”式教学路径,提高课程思政自然度

    课程思政切忌刻意化,本课程以“三结合”式教学路径(如图4所示)为抓手,提高课程思政的自然度,让课程思政像盐一样融入。

    思政图1-3

4“三结合”式教学路径

1.显性与隐性的结合。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中,通过讲解学科内容(显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在信息系统中的责任感(隐性)。

2.国家与个人的结合。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引导学生认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依存,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核心价值的同时,也能能够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对核心价值进行解释。

3.智育与德育的结合。在实现智育的同时,应该挖掘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将德育智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四)构建沉浸式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思政育人目标多是在激发学生情绪、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达成的。本课程通过“影视思政”(引入教育类电影)“故事思政”(引入真实性故事情境)“观摩思政”(引入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新闻思政”(引入教育类、政策类相关新闻信息)等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体验,确保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情、入行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选取了信息化教学评价章节,分别从思政视角学科视角与时俱进地挖掘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批判性思维和核心素养等多个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具体是在认知层面实现对教育评价改革的观念认同,在行为层面引导学生将方案精神以及信息化评价工具落实到信息化教学评价实践当中。

本案例采用“E-BOPPPS+对分课堂式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通过线上研修、完成线上任务;再在BOPPPS的参与式学习环节,进行对分学习,通过对各小组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进行分析,间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提高其核心素养,并结合结构化反思标志性成果及时开展了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简表

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简表

2:课程设计简表

课题

信息化教学评价

学科

教育技术学

年级

大三

学习

目标

1.能够结合国家发布的教学评价方案,融入信息化评价工具,进行信息化评价设计与实践。

2.能够通过结构化组间互评,展示批判性思维、表达沟通能力。

3.给定教学情境,能够设计适恰的信息化评价方案。

重点

信息化评价应用实践、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难点

小组合作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思、创新、逻辑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依据

图片1图片2

5《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文本框: E-learning学习环境

6E-BOPPPS+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政元素

引入

提供各小组课下通过观摩“一师一优课”所设计的作品: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要求学生投票选出“最佳设计组”,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学生认真欣赏自己和其他小组的作品,并进行讨论,说出各个作品的优缺点和改进空间(结构化反思)c700e17df712c9c35833319d2699b8e

创新性评价意识;向他组学习的意识;自我批判意识

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本节课关于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显性)和思政目标隐性,并不明确告知学生)

学生认真了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框架图。

d387506af98cead26f7482dc75624e1

积极关心并相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前测

教师让学生绘制《方案》的思维导图。

学生构建关于《方案》,尤其是信息化评价部分的思维导图

信息化工具(思维导图)的应用

参与式

学习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改进自己上课前所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运用所学撰写“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改进版)”,并附上小组“亮考帮”,上传学习通。

bcbfd602d479cc1c028ac49f78e1260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能力、改进意识等

后测

教师查看学生改进后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并进行反馈和指导。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反馈,并反思自己小组的作品。

提高学生的反反思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反馈各小组的参与式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参照各组所改进后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任选本学期所学两门课程进行评价,并给出理由。

学生讨论,形成给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改进方案”并做展示。

f3e00326c6249f531ec002470ef28c0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对方案的认同度和实践

三)案例特色

1.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落实课程育人。本案例采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线下学生通过观摩“一师一优课”进行基础设计,课上进行学习巩固和升华。

2.真实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共成长。本案例让学生基于真实的学习体验、真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以自行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分规则”评价真实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成长。

3.以结构化反思促评价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倡导以评促学的理念,突破“以分数论评价”的局限,让学生以结构化反思作为质化评价路径,提高自身评价力、创新力,并依此进行教与学的改进。

四)反思提升

1.国家政策、党的方针、热点新闻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在学科内容中增加学生对以上内容的关注和思考,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

2.健全科学的信息化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的指向标。脱离评价的课程思政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衡量目标,如何规范的信息化评价体系指导课程思政,是学科教学内容的下一个突破口。

3.课程思政教学是慢功夫,应开展常态化、衔接化课程思政。要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一个长长的过程,光靠一节课、一个故事情境解决不了,需要开展常态化、衔接化课程思政。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红色经典歌剧与音乐教学创新培养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日本文学史》课程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滴灌”式教育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