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多途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
梳理《国际经济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知识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本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贯穿于问题导入、比较分析、案例教学、教学讨论与学生课堂参与。
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中,通过经济学家生平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相关理论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关理论与政策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分组演示并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科教融合,教学内容体现深入分析性及前沿性,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专业前沿性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结合授课内容,融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与案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当前经济热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一)重塑教学设计
为实现本课程教学的育人目标,本课程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密切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内容,重塑教学设计,将“思政”内容融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与教学过程。修订教学大纲,发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拓展:利用“反面教材”,剖析“流言”,思考和比较,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提出当前热点问题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其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教学材料选择,也尽量体现中国元素,说中国的事情,增强学生对中国的政策、意识、文化的理解。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增强其自我体验和感悟。改进教学引导方式和引导类型,强化评价意识和评价方法,努力实现“思政”教育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润物无声。
(二)“思政”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梳理《国际经济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知识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本课程“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和融入,贯穿于案例教学、教学讨论与学生课堂参与。
具体来说,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的教学中,通过经济学家生平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相关理论的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关理论与政策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比如,将中国及主要国家的关税与非关税情况介绍并比较(课堂讨论);引入贸易保护的实例:中美贸易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讲述中,介绍中国及主要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况及比较(课堂讨论);介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介绍中国最新年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课堂讨论:主要外汇市场的比较分析;介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
学生分组演示并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教学内容与“思政”的融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当前经济热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情况,如表1所示: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技能及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永恒话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路径,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求。
1.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授课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教授内容,辅以板书,使学生直观明确的了解教学内容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充分利用云班课APP平台,课前上传学习资料导读,课堂上在线组织学生回答与讨论(大班课的情况下),课后上传作业与思考题、师生互动答疑,因为在线经验值的得分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与引导作用,提升了授课效果。
2.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
将课堂讲授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小组;教师根据课程进度,设计与课程教学相关的综合选题;组长组织讨论,全组共同收集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汇总讨论;以PPT的形式汇报,师生点评(也可云班课在线互评)。此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营造互助合作的学习气氛。
3.运用案例教学法
从当今世界经济中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纷繁复杂现象入手,选取并分析有代表性的案例;由案例引申并提出需要思考的理论前沿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材学习;最后再回到现实问题,并且把国际经济问题与中国经济相融经过深入讨论,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此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地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观察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PBL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
对复杂难懂的理论模型,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对教学重点,给学生留结合实际分析的相关讨论或论文,并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之一。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加强学生实习实践。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与体验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5.三个结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
利用网络延伸课堂:结合课程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网络图书馆英文教材和资料,在线学习知名教授、专家讲课,使学生具备宏观与微观的战略视野;以云班课APP等为载体,课前上传学习资料并推介学术前沿,课后多种形式复习与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前沿的参考书,精选论文组织学生阅读和交流,撰写文献综述或学习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校院组织的专家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联系实际,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内容体现深入分析性及前沿性
近年来,本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部省级科研课题11项,厅级课题1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获教育部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2项,省级三等奖1项,厅级奖项6项。本教学团队教师在国别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将科研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不断融入最新的国际经济与政策的变化,并将理论分析与当前世界经济或中国发生的热点问题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将自贸区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中国自贸试验区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讲解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二)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
在授课中运用案例教学、组织课堂讨论、布置课后研读文献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路的同时,依托依托实训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第二课堂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例如,带领学生参加河北省实体企业经营需求调查(2016)、保定市旅发大会(2017)、白洋淀流域调研(2017)、大茂山扶贫实践、高阳柏立信纺织品有限公司调研(2018)、保定立中集团参观调研(2020)、益海嘉里秦皇岛金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2021)等。
(三)实施双语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实施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已探索实施二十年,相关教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校级教改成果三等奖。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成为河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授将实现全英文授课。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双语教学互动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灵活结合,并融入案例法、PBL等多种教学方法,以网络教学平台(云班课APP、雨课堂、智慧树、慕课等)为依托延伸课堂,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互动交流等教学过程有机串联,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结合。
比如,在讲授关税及其影响的内容时,课前会在云班课APP上传学习资料(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闫学通中美关系的视频),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带着问题与思考进入课堂;课堂讲解,运用问题导向、案例教学法与讨论结合的方法,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比如介绍中国及主要国家的关税并比较(课堂讨论),引入贸易保护的实例——中美贸易战;课后在云班课布置有效保护率的作业、上传小组讨论结果(PPT或论文等形式)及本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完成一节知识的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