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教学设计
经济学院张晓华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授课对象:经济类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线上教学为辅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1)通过关税同盟理论主要分析方法和基本模型的讲解,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梳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国际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通过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自贸区的建设进程及与主要国家的比较分析,为学生植入中国的政策、意识与文化,提升学生的大局观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组织形式;
(2)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各种组织形式的含义、特点,及相互关系;
(3)掌握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的相关内容,能够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福利效应及出口扩大效应;
(4)了解世界上主要的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特点;
(5)了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情况。
3.能力目标
(1)通过中国与主要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跨国交流的能力。
(2)通过关税同盟理论与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今后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授课学生为经济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第4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掌握了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模型与分析工具,具备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专业基础。本章节的讲述是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讲解完成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国际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与模型,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
2.教学重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各种形式的含义、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关税同盟理论的静态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与福利效应
3.教学难点
关税同盟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与福利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案例导入(结合中国自贸区发展实践),几何模型分析与PPT动画、板书相结合。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在云班课APP上传相关学习资料(案例RCEP协议文本等)
(2)课堂活动
首先,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进行回顾。问题驱动,师生互动,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各组织形式从低向高排如何排列?各组织形式的特点与区别是什么?”等等,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图与梳理其特点的表格,高度概括上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案例-讨论-分享,导出所需讲解的关税同盟理论内容。案例选取最新签署的RCEP协议的相关新闻与视频短片,结合中国自贸区建设进程,融入思政内容,将中国自贸区建设战略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观点,从而寻找理论依据,导出需要讲解的关税同盟理论。
第三,在讲解贸易创造、贸易转移两个重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基于局部均衡分析模型讲解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即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及福利效应。采取多媒体PPT课件,辅以板书,结合图形分析讲解。之后,会组织学生讨论“结盟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一定会发生吗?”,从而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第四,通过案例导出关税同盟对参与国出口的影响。基于实例与图示比较分析结成关税同盟前后某国出口的变化,从而讲解关税同盟的出口效应。同样采取采取多媒体PPT课件,辅以板书,结合图形分析讲解。讲解过程中,问题驱动,加强课堂师生互动。
最后,以欧盟为例或以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例讲解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采取案例-讨论-分享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教师再总结。案例的讲述融入“思政”元素,将“四个自信”、“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与实践”融入教学内容。
课后活动:在云班课APP上传作业及思考题,在线师生互动答疑。
2.教学方法
(1)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合
课堂授课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教授内容,使学生直观明确的了解教学内容;同时辅以板书,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利用云班课平台,发起课堂回答与讨论,因为在线经验值的得分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从而提升授课效果。
(2)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①问题驱动、原理讲透:通过介绍一个实际的问题、也可以是放一段录像,然后梳理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解释的角度出发,引导出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或者原理。
②互动教学:利用云班课平台,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大课堂的教学效果。
③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入案例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案例分析能力。
3.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在云班课APP上传学习资料导读。课堂授课以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教授内容,同时辅以板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图形的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出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或者原理。课后作业与思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在云班课APP平台完成。云班课APP在线经验值的得分与学生平时成绩挂钩,从而提升授课效果。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如下:
教学活动1:问题驱动,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各组织形式由低向高排如何排列?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特点及相互区别是什么?”回顾第八章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容。
教学活动2:案例-讨论-分享,引导出关税同盟理论。案例选取最新签署的RCEP协议的相关新闻与视频短片,结合中国自贸区建设进程,融入思政内容,将中国自贸区建设战略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观点,从而寻找理论依据,导出需要讲解的关税同盟理论。
教学活动3:关税同盟理论静态效应的内容讲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2)福利效应。授课以多媒体PPT课件呈现教授内容,同时辅以板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及图形的理解,中间穿插问题驱动,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比如“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一定会发生吗?”等等。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本章主要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通过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比较分析,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选取中国签署的RCEP协议的相关新闻与视频短片,结合中国自贸区建设进程,融入思政内容,将中国自贸区建设战略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观点,进而将“四个自信”、“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与实践”融入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植入中国的政策、意识与文化,提升学生的大局观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效果分析
1.评价与反馈的途径
评价与反馈的途径有:校教务系统评价平台;线上交流平台:云班课、微信与QQ群;问卷调查;教学过程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心得等。
2.学生认可度评价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会定期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认可度设计问卷并统计,认可度达到100%,非常认同的比例均值在92.6%以上。最近两期学校教务系统评教结果为98.51与99。
以本章教学问卷调查结果为例,在课堂授课中,中国签署的RCEP协议的相关新闻与视频短片,结合中国自贸区建设进程,融入思政内容,将中国自贸区建设战略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观点,进而将“四个自信”、“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与实践”融入教学内容。附:问卷调查结果。
3.校内专家评价
顾六宝(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经济学》课程是河北大学的省级精品课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教师们采用双语教学互动模式,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灵活结合,并融入案例法教学,以网络为依托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李惠茹(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经济学课程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努力把构建学生国际经济学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相结合,并将“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其它课程的思政融合起到了示范效果。
4.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李士忠:国际经济学授课教师态度端正,讲课认真。教师注重把理论教学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采用案例法、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寓教于乐,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可以评为优秀。
杨丽:通过随机听课我认为,国际经济学的讲课老师选择经典中英文教材,课前备课充分,尤其是其案例课和讨论课别具特色。教师授课思路清晰,生动形象,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学生形成互动;学生讨论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双语教学成绩突出。几次抽查,我们的评价均为优秀。
5.学生评价
王宏利(河北大学经济学院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读本科生):我通过老师们的讲课,收获很大。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很高,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的很紧密,并指导我们阅读研究文献,督促我们写文献综述和学习总结,对我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我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李潇萌(河北大学经济学院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读本科生):我觉得担任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老师很敬业,他们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平易近人。课堂上通过案例法等教学对我分析能力的提升很有益。双语教学开始时感觉比较吃力,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进步很快,我很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