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思政· 优秀案例·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旅游者的义务——文明旅游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旅游法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旅游者的义务--文明旅游

管理学院(部)陈永昶

课程名称:旅游者的义务——文明旅游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后实践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树立文明理念,培育法治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把出游的文明、生活的文明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大学生成为传播文明旅游理念的火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引,养成文明旅游好习惯,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体现青年担当,彰显青春风采,提升自身修养。

2.知识目标

掌握文明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文明旅游立法的现实背景,理解文明旅游的重要意义,并思考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和治理路径。

3.能力目标

学思并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游客不文明行为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文明旅游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完善路径;知行合一,自觉践行文明旅游的相关法律规定,引领文明旅游新风尚,争当文明旅游排头兵。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同学们通过《旅游法》总则部分的学习,已经知道“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也通过以往的旅游经历、媒体报道、公益宣传等对文明旅游有所关注。但是,针对这一问题还缺乏深入思考,对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是缺乏从法律层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旅游事关国家形象、民族尊严。文明旅游是法律赋予旅游者的义务,文明旅游体现了公民的责任担当,也展现了公民的爱国情怀和法治精神。

2.教学重点

  • 文明旅游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

  • 文明旅游立法的背景和意义。

  •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3.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明旅游的意义,并思考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文明旅游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由教师精讲阐释,文明旅游的实施背景和意义采取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及其治理则通过研讨与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与实施

课程思政要素

环节一

文明旅游的概念

圆角矩形: 5分钟

视频导入

课程导入:播放央视文明旅游宣传片(时长40秒)。

视频后的思考:什么是文明?什么是文明旅游?

教师精讲:文明旅游的概念。

通过视频的播放,将学生带入文明旅游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明”和“文明旅游”的思考,引导学生重视文明,树立文明旅游意识,加深学生对文明旅游概念的理解。

环节二

文明旅游法律法规

圆角矩形: 10分钟

教师精讲

《旅游法》内容:

第五条 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三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通过文明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文明旅游是国家积极倡导的旅游方式,从而提高对文明旅游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文明旅游是法律赋予旅游者的义务,是每一位旅游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环节三

文明旅游立法的背景和意义

圆角矩形: 7分钟

案例教学

导入:习近平主席讲话。

案例介绍:

微案例1:李文春攀爬红军雕塑事件。

微案例2:埃及神庙浮雕现汉字。

案例分析:结合案例思考文明旅游立法的背景和意义。

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文明旅游非小事。两个微案例分别是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中发生的两起游客不文明行为事件。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们了解文明旅游乱象频发的背景,认识到文明旅游事关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公民和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环节四

游客不文明行为成因与治理

圆角矩形: 23分钟

小组研讨分组辩论

文明旅游辩论赛

主题:文明旅游乱象频发源于游客素质不高(课前发给学生)

正方:支持

反方:反对

程序:①每组3-5人,确定正、反方,开展小组讨论;②按照辩论赛流程开展辩论,辩论时间适当缩短。

课堂辩论是本课程的特色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文明旅游辩论赛的举办促使学生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进行自主思考,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思索当前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治理路径。

教师总结

朗读指南

教师简要点评与总结。

集体朗读《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

通过教师总结和集体朗读《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进一步激发学生文明旅游的热情,牢固树立文明旅游理念。

课后拓展

课后在课程QQ群中发送任务

任务一(三选一):①拍摄文明旅游公益宣传短视频;②开展旅游志愿者校园公益宣讲;③设计文明旅游公益宣传海报。

任务二:观看“文明旅游10大公益宣传片”。

知行合一,通过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明旅游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旅游理念。

2.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记忆法、实践法

3.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辩论与成果梳理: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本课程教学坚持OBE理念,注重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成果,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因此,本课堂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并且创造性地开展了文明旅游“课堂辩论”,以增强生生、师生互动,使“思政”元素入耳、入脑、入心。

另外,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任务,课程教学聚焦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思并重,知行合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明旅游实践和公益宣传活动,课后进行文明旅游公益普法宣传短视频拍摄,参与旅游志愿者公益讲解活动,文明旅游不能只挂在嘴边,更要付诸行动。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明旅游的概念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文明旅游的立法背景和意义,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成因和治理。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文明旅游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法律赋予旅游者的义务,文明旅游事关国家形象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教学成效如下;

(一)课堂气氛活跃

文明旅游课堂辩论赛的举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在辩论环节积极、踊跃发言,不仅加深了对文明旅游的认识和理解,也锻炼了自身的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

课堂辩论

(二)课后讨论热烈

作为旅游法规课程的特色活动之一,课堂辩论赛深受学生喜爱,课后学生们仍然热情不减,在旅游法规课程QQ群里对辩论主题进行讨论、发表观点,对文明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入,文明旅游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三)课后实践成效显著

在“学思并重、知行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们课后积极参加旅游志愿者公益实践活动,展现青春风采,体现青年担当。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不仅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和提升,而且传播了文明理念,弘扬了优秀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爱国、爱校的热情。

旅游志愿者校园公益讲解

课程授课班级20级旅游管理专业同学参加志愿者组导游大赛获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提升了爱国、爱校热情

志愿者代表经验分享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法国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设计]“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