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掌握翻译方法 讲好中国故事”
公共外语教学部张敏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3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授课对象: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理论课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1)认识到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基础;
(2)提高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2.知识目标
(1)了解中英茶文化异同,学习并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2)学习并掌握“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3)能够正确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和文化负载词。
3.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与听、读这两项语言输入能力相比,翻译这项语言输出能力相对较弱。
学生对中英文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着极强的探究心理,但是相关翻译技巧和能力不足。
2.教学重点
在批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发现学生通常不能非常准确地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如何既能保留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又能被目标语读者认可和接受,避免译文被误解,将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无声。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1)针对教学重点:让学生课前观看讲解翻译技巧的微课视频、进行翻译实践;课上分析课前作业中的问题,讲解要点,并进行拓展练习。
(2)针对教学难点:抓住“茶文化”的主线,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意识到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本领。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授课时长90分钟。
教学阶段 |
教学内容 |
课前 |
促成环节:观看“直译”与“意译”的微课视频,并总结视频中提到的翻译要点。 驱动环节:1)教师布置汉译英翻译任务,描绘翻译场景。学生完成作业,上传至QQ群,并通过U校园学习平台检测。2)总结与茶相关的中文表达,并思考相关的英文译法。 |
课中 |
驱动环节:1)学生通过游戏环节回顾英译汉练习中的难句翻译及英国茶文化知识点。
2)学生观看中英茶文化的视频,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不同译法,并挑选出其中较好的译法。
促成环节:1)方法促成: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一步讲解“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2)语言促成:与“茶”相关短语的翻译练习。
|
课后 |
驱动环节:教师布置关于“一带一路”与茶文化的翻译任务,并解释翻译场景。
评价环节:学生将译文上传至QQ群作业文件夹,同学间进行译文的互评。 |
2.教学方法
本单元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与产出导向法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面,学生使用Mooc平台和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线上学习,实现翻转教学;学生利用班级QQ群提交作业到个人文件夹,以利于追踪并评估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态;学生利用Unipus在线平台,检查作业完成效果,并学习单元相关补充资源。
线下课程方面,主要运用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尝试产出任务,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在课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能力、内容等方面的“促成”,帮助学生最终完成单元目标。
3.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任课教师把英译汉中关于英式下午茶的历史和习俗设计成抢答题的游戏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测试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预习效果,同时巩固并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在游戏的最后环节,任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英语“tea”单词来源的“奖励”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这个词发音特点的过程中,了解到该英语单词来源于中国厦门地区的方言。这道题目,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丰富的语言体系对英语这门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并结合英译汉篇章中的知识点,对于中英茶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学生也了解到两国茶文化的联系是建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基础上,这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对两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让本单元教学内容顺畅地从茶文化知识过渡到汉译英的翻译练习。
翻译技巧的讲解围绕着“直译”和“意译”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展开。在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中,任课教师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辨别两种翻译方法适用的词汇范围。在词汇的选择方面,任课教师不仅选择了课本中的难点,还始终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词“茶文化”精选相关的词汇表达,如“茶马古道”、“粗茶淡饭”、“茶不思饭不想”等,以突出单元的主题内容。
在翻译练习中,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尽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句子,但是学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何时何地提出这一理念并没有太多了解。“两山”理念是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而安吉则是我国著名的白茶产地。
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茶会友”,用茶来款待各国首脑和贵宾,折射出中国和世界的相处之道,以及茶文化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由此便和茶文化自然联系在一起,达到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水乳交融。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把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中的的文化、翻译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和人格塑造相统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从整体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继承和发展中成为国家和社会所培养的全方位优秀外语人才。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为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任课教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于授课情况和效果进行了课后追踪。此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发放到班级QQ群。本调查采取匿名方式答题,以确保学生答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中包括五个单项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本授课班级共有学生42人,回收有效问卷42份。
1.问题一旨在了解学生对中英茶文化区别与联系的理解程度。结果显示,30位同学(71.43%)选择了“许多”和“非常”。说明本单元教学较好的完成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第1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对中英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较深的理解?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4 |
9.52% |
一点 |
8 |
19.05% |
许多 |
23 |
54.76% |
非常 |
7 |
16.6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2.问题二和问题三旨在了解学生是否在本单元学习中理解并基本掌握“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结果显示学生对“直译”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要好于“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前者而言,选择“许多”和“非常”的人数为33人(78.57%),而后者为25人(59.53%)。相比较而言,“直译”的翻译方法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意译”的方法则需要学生对语言有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这项反馈也提醒任课教师可在后续课程中,重点练习“意译”的翻译方法。
第2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理解并基本掌握“直译”的翻译方法?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3 |
7.14% |
一点 |
6 |
14.29% |
许多 |
26 |
61.9% |
非常 |
7 |
16.6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第3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理解并基本掌握“意译”的翻译方法?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4 |
9.52% |
一点 |
13 |
30.95% |
许多 |
16 |
38.1% |
非常 |
9 |
21.4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3.问题四和问题五旨在考察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本次教学内容的效果。结果显示,在“认同掌握基本翻译方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共计39位同学(92.85%)选择“许多”和“非常”。关于是否“认同本次课程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也有36位同学(85.72%)选择“许多”和“非常”。这说明,思政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被学生接受和肯定。
第4题 你是否认同掌握基本翻译方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2 |
4.76% |
一点 |
1 |
2.38% |
许多 |
13 |
30.95% |
非常 |
26 |
61.9%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第5题 你是否认同本单元学习有利于提高你的文化自信?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2 |
4.76% |
一点 |
4 |
9.52% |
许多 |
19 |
45.24% |
非常 |
17 |
40.48%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4.在回答主观题“你在本单元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中英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被提及13次,“直译”的翻译
《大学英语3》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掌握翻译方法 讲好中国故事”
公共外语教学部张敏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3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授课对象: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理论课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1)认识到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基础;
(2)提高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2.知识目标
(1)了解中英茶文化异同,学习并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2)学习并掌握“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3)能够正确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和文化负载词。
3.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但是与听、读这两项语言输入能力相比,翻译这项语言输出能力相对较弱。
学生对中英文化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着极强的探究心理,但是相关翻译技巧和能力不足。
2.教学重点
在批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发现学生通常不能非常准确地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因此在翻译此类词汇时如何既能保留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又能被目标语读者认可和接受,避免译文被误解,将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无声。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1)针对教学重点:让学生课前观看讲解翻译技巧的微课视频、进行翻译实践;课上分析课前作业中的问题,讲解要点,并进行拓展练习。
(2)针对教学难点:抓住“茶文化”的主线,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意识到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本领。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授课时长90分钟。
教学阶段 |
教学内容 |
课前 |
促成环节:观看“直译”与“意译”的微课视频,并总结视频中提到的翻译要点。 驱动环节:1)教师布置汉译英翻译任务,描绘翻译场景。学生完成作业,上传至QQ群,并通过U校园学习平台检测。2)总结与茶相关的中文表达,并思考相关的英文译法。 |
课中 |
驱动环节:1)学生通过游戏环节回顾英译汉练习中的难句翻译及英国茶文化知识点。
2)学生观看中英茶文化的视频,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评价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学生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不同译法,并挑选出其中较好的译法。
促成环节:1)方法促成: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一步讲解“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
2)语言促成:与“茶”相关短语的翻译练习。
|
课后 |
驱动环节:教师布置关于“一带一路”与茶文化的翻译任务,并解释翻译场景。
评价环节:学生将译文上传至QQ群作业文件夹,同学间进行译文的互评。 |
2.教学方法
本单元采用混合式教学法与产出导向法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面,学生使用Mooc平台和微课资源,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线上学习,实现翻转教学;学生利用班级QQ群提交作业到个人文件夹,以利于追踪并评估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状态;学生利用Unipus在线平台,检查作业完成效果,并学习单元相关补充资源。
线下课程方面,主要运用产出导向法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学生在课前通过尝试产出任务,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通常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在课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能力、内容等方面的“促成”,帮助学生最终完成单元目标。
3.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任课教师把英译汉中关于英式下午茶的历史和习俗设计成抢答题的游戏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测试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预习效果,同时巩固并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在游戏的最后环节,任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英语“tea”单词来源的“奖励”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这个词发音特点的过程中,了解到该英语单词来源于中国厦门地区的方言。这道题目,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丰富的语言体系对英语这门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并结合英译汉篇章中的知识点,对于中英茶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学生也了解到两国茶文化的联系是建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基础上,这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对两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让本单元教学内容顺畅地从茶文化知识过渡到汉译英的翻译练习。
翻译技巧的讲解围绕着“直译”和“意译”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展开。在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中,任课教师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辨别两种翻译方法适用的词汇范围。在词汇的选择方面,任课教师不仅选择了课本中的难点,还始终围绕本节课的主题词“茶文化”精选相关的词汇表达,如“茶马古道”、“粗茶淡饭”、“茶不思饭不想”等,以突出单元的主题内容。
在翻译练习中,任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尽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句子,但是学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何时何地提出这一理念并没有太多了解。“两山”理念是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提出,而安吉则是我国著名的白茶产地。
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茶会友”,用茶来款待各国首脑和贵宾,折射出中国和世界的相处之道,以及茶文化作为“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由此便和茶文化自然联系在一起,达到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水乳交融。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把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中的的文化、翻译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领和人格塑造相统一,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从整体上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文化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继承和发展中成为国家和社会所培养的全方位优秀外语人才。
四、教学效果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为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任课教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于授课情况和效果进行了课后追踪。此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发放到班级QQ群。本调查采取匿名方式答题,以确保学生答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中包括五个单项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本授课班级共有学生42人,回收有效问卷42份。
1.问题一旨在了解学生对中英茶文化区别与联系的理解程度。结果显示,30位同学(71.43%)选择了“许多”和“非常”。说明本单元教学较好的完成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第1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对中英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有了较深的理解?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4 |
9.52% |
一点 |
8 |
19.05% |
许多 |
23 |
54.76% |
非常 |
7 |
16.6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2.问题二和问题三旨在了解学生是否在本单元学习中理解并基本掌握“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结果显示学生对“直译”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要好于“意译”的翻译方法;对前者而言,选择“许多”和“非常”的人数为33人(78.57%),而后者为25人(59.53%)。相比较而言,“直译”的翻译方法相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意译”的方法则需要学生对语言有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这项反馈也提醒任课教师可在后续课程中,重点练习“意译”的翻译方法。
第2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理解并基本掌握“直译”的翻译方法?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3 |
7.14% |
一点 |
6 |
14.29% |
许多 |
26 |
61.9% |
非常 |
7 |
16.67%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第3题 通过本单元学习,你是否理解并基本掌握“意译”的翻译方法?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4 |
9.52% |
一点 |
13 |
30.95% |
许多 |
16 |
38.1% |
非常 |
9 |
21.43%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3.问题四和问题五旨在考察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本次教学内容的效果。结果显示,在“认同掌握基本翻译方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共计39位同学(92.85%)选择“许多”和“非常”。关于是否“认同本次课程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也有36位同学(85.72%)选择“许多”和“非常”。这说明,思政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学习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并被学生接受和肯定。
第4题 你是否认同掌握基本翻译方法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2 |
4.76% |
一点 |
1 |
2.38% |
许多 |
13 |
30.95% |
非常 |
26 |
61.9%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第5题 你是否认同本单元学习有利于提高你的文化自信?
选项 |
小计 |
比例 |
根本不 |
0 |
0% |
不太 |
0 |
0% |
一般 |
2 |
4.76% |
一点 |
4 |
9.52% |
许多 |
19 |
45.24% |
非常 |
17 |
40.48% |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
42 |
|
4.在回答主观题“你在本单元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时,“中英茶文化的区别与联系”被提及13次,“直译”的翻译方法被提及22次,“意译”的翻译方法被提及23次。这说明本次课程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增长了相关的茶文化知识,也较好地掌握了两种翻译方法。
学生A:“在中英文翻译中要区别什么时候需要意译,什么时候需要直译,要体会需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不能一味直译,一篇优秀的翻译作品需要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学生B:“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英国的的茶文化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世界是一个联系发展的整体,相互关联。”
学生C:“首先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手法;其次,通过本次课程了解到茶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还了解到了西方下午茶文化。”
由此可见,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了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方法,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魅力。因此,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获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教学效果良好。
方法被提及22次,“意译”的翻译方法被提及23次。这说明本次课程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增长了相关的茶文化知识,也较好地掌握了两种翻译方法。
学生A:“在中英文翻译中要区别什么时候需要意译,什么时候需要直译,要体会需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不能一味直译,一篇优秀的翻译作品需要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学生B:“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英国的的茶文化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世界是一个联系发展的整体,相互关联。”
学生C:“首先在本次课程中学到了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手法;其次,通过本次课程了解到茶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还了解到了西方下午茶文化。”
由此可见,本单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了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方法,还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魅力。因此,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获得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