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赋课堂予生命
——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管理学院锅艳玲
课程名称:信息管理基础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一年级档案学
教学方式:讲授+案例分析+小组式学习+翻转课堂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本课程的价值目标在于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赋课堂予生命的理念,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致力于学生人格完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成长为知识水平高、政治觉悟水平高、道德修养水平高、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国家栋梁。
2.知识目标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管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核心概念,包括形成对信息管理领域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信息管理领域的主要问题与核心内容;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并分析信息问题,解释社会现象,理解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信息管理的政策和策略,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等。
3.能力目标
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和规范获取、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运用信息认识、解释社会现象以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运用习得的信息素养提升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以及在新的、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的终生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和落脚点,《信息管理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图书馆学、档案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学生初入大学,面临三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尽快适应以自主管理、多元、开放包容、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充分的大学生活,二是突破一直以来的“填鸭式”、“被动式”、“应试型”的学习方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三是认知、了解、并融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以三个问题为导向,基于课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基础教学突出以下三点: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通过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渗透,实现全面思政育人。结合信息管理课程内容,全面梳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内容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其“基因式”的嵌入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信息管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科学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起到全面推动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多元教学方式的设计和使用,实现多维度思政育人。针对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及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和平台,设计通过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方式,通过复合式教学方法,多维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课堂教学除讲授和演示外,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课堂游戏、辩论、实践场景模拟、师生点评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课后利用任务小组、微信群组、QQ群组等线上线下方式师生共享扩展阅读,开展专题交流与讨论,将课堂延伸到线上,同时结合专业特色与档案实践部门进行研讨,共建课程。
最后,在课程考核上,以更加灵活的考核机制巩固课堂效果,实现全程思政育人。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核两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0%与60%,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大,主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决定。临近期中时会将学生平时表现记录反馈给学生,接受学生质询,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课堂的意愿,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养成实事求是的品格。另外,临近期中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在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参考用来调整后续的教学工作。期末考核以方案设计与策划、材料分析等题型为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
本课程以“信息管理”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与信息管理概述、信息交流、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机构等方面。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注重将各章节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等核心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二是注重通过过程性考核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特别是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描述、解释信息问题和社会现象,三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形成对信息管理系统性、整体性把握,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理论与实践、从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的知识获取、应用以至创新的能力。
3.教学难点
本课程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在保持专业性的前提下,如何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呈现信息管理领域的全貌与核心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如何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现象发现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变抽象为具体,体验信息管理的本质、规律及价值。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信息分布、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等问题。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本课程循着目标优化、准备充分、内容活化、全程跟进、持续提升的路径来处理重点与难点。第一是目标优化。与同课组老师、已完成此课程学习老生进行充分沟通,对重点与难点取得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准备。
第二准备充分。分析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双向渗透、思政育人经验不足等),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线上线下培训等方式,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深化“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两门课程,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以更好地为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第三是内容活化。以信息管理流程为“链”,明确重点与难点在“链”上所处的位置以及“链”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设计相适宜的形式,包括案例分析、互动游戏、专题讨论、方案设计、演示、即兴表演、实训等,活化课堂气氛,降低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抽象度。如讲到信息的价值和功能时,与学生分享2020年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时,2003年小汤山医院建设档案的助力。在讲到信息交流时,设计互动游戏,使同学在游戏中体会信息交流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讲到信息鉴别时会提供一些真假混杂的信息请同学分析判断,使同学能掌握信息鉴别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生活和学习中的信息利用提供帮助。
第四是全程跟进。学期初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并以此为根据制定课程教学方案;学期中了解学生上课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对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参考,优化调整后半个学期的内容;学期末对整个学期课程“教”与“学”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分析学生课堂参与是否充分、课堂任务是否灵活多样、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是否消化吸收,为后续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第五是持续提升。任课教师除担任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教学以外,还将在随后的学期为本届学生讲授科技档案管理、信息组织、专业外语等多门课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目标优化、准备充分、内容活化、全程跟进、持续提升”这一路径进行不断检验、改进、优化、提高。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本部分以信息管理基础第三章“信息分布”为例,介绍课堂组织与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
信息分布是学习、研究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章节的基础,掌握信息分布的规律和特征不仅对于信息管理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学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章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规律,帮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掌握信息分布的特征和规律,包括了解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理解信息按空间、作者、时间等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信息分布的基本定量规律,掌握半衰期、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等基本概念。
本章教学重点是马太效应、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信息离散分布规律、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等内容,理解马太效应及相关规律对信息管理工作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难点在于如何运用马太效应及相关规律认识、分析身边的社会现象,并用来指导自己的信息行为。
教学步骤包括课前预习、新课学习、总结拓展三步。在前一章结束之后,对本章内容适当引出,说明本章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重要价值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并以“身边的马太效应”为主题布置课前任务,进行预习。新课学习主要包括对马太效应、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指数增长率、逐渐过时率等知识点的学习,除教师讲授外,综合运用同学分享、案例分析、人物传记阅读、小组讨论的、自主学习等方式完成。总结拓展主要围绕网络环境中信息分布规律的变化以及本章与后续章节的密切关联展开,继续思考马太效应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分别是什么?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指数、半衰期等对于当代大学生专业学习有何启发?应如何理性看待各领域的集中与分散现象?本章内容与下一章内容(信息获取)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生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结合本章教学目标以及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考虑到对于学生而言,信息分布特征及规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强,为此采用了教师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分享、小组项目研讨、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活动设计
本章内容共包含四节,教学时长为3学时。
第1学时用来学习第一节(信息产生与分布中的马太效应)。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马太效应的表现、作用形式和负面影响。马太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核心趋势与集中取向,该现象不仅表现在信息管理领域,也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请同学们分享课前预习时所完成的“身边的马太效应”。
在部分同学分享的基础上对全班同学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体点评,发现学生所关注的涉及贫困山区教育、特殊儿童教育、留守儿童成长、成功人士的时间分配、赌博、网络诈骗等很多方面,通过理性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现象并采取适当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典型分享+总体点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太效应的机理及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第2学时为本章第二节(信息内容的离散分布规律)和第三节(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布拉德福定律、齐夫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首先以CNKI数据为样本,以档案学为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档案学知识在各期刊分布中体现出来的规律,剖析布拉德福分散定律的机理,在习得该定律的同时,掌握如何以核心期刊为依据了解学科前沿。以名人传记分享的方式讲解齐夫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在习得本知识点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习科研人员一丝不苟的品格和精神。学习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时,以项目研讨的方式,同学分组讨论图书馆学、档案学等相关学科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分析作者生产能力不同的表现,并了解各个领域核心作者,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第3学时为本章第四节(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是指数增长率和逐渐过时律。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特定学科、特定主题为例讲解信息一方面随时间而指数增长的规律,一方面随时间增长而不断老化。通过启发式教学,以CNKI数据为来源,以电子文件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等为主题,启发学生对“生长曲线”的认识,掌握信息分布中宏观与微观的区别;以档案学科、数学、历史学等学科及其不同发展阶段为例,认识文献增长与老化统一性和差异性。
另外信息生成与分布的规律在网络信息中仍然适用,但在程度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在增长方面一部分信息表现为井喷式增长,增长速度远大于指数级,而有一部分网络信息仍大致保持指数增长。在信息老化方面,一部分信息的价值转瞬即逝,老化速度非常快,而有些网络信息却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价值。各规律在网络信息中表现以自主学习的方式留给学生课下完成,并在复习周以翻转课堂的方式班级内共享。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赋课堂予生命的课程思政理念,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致力于学生人格完善。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初入大学,比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适应以自主管理、多元、开放包容、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充分的大学生活,在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应采取何种行为。通过学生调查的“身边的马太效应”,可以看出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关注,作为大一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心智、实践经验等方面还很不足,如何正确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正确引导。再如“读书”应该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如何读书以确保最大收获便成为关键问题,通过信息产生和分布规律的学习,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专业和自身兴趣选书、读书,使其成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国家栋梁。
其次赋课堂予生命,一年级学生尚未摆脱“填鸭式”、“被动式”、“应试型”学习,课堂极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通过案例研讨、头脑风暴、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赋予课堂生命力和活力,使学生在不断的输入、输出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其逻辑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如在本课程中有大量内容需要同学结成项目小组共同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高其沟通与表达、团队协作、互助创新能力,还有大量内容采用师生共同“头脑风暴”,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最后,凝聚课程与思政的融合力,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存在因对专业认知不足而迷茫的现象,在课程建设中将知识点与本专业的名家、名作、新闻、趣事等结合,将本专业毕业生实践工作反馈与知识点讲解相结合,使其能够逐渐了解、并融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提高其专业认同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如设计“检索中的五花八门”项目,通过共建的方式了解同学们的信息需求,并通过系统学习前后的比较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魅力,提升专业自信和自豪感。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随机调查、问卷调查、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析、同行评价等多种途径,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赋课堂予生命的理念,培养学生思维开放、知识互通、逻辑严密、多元合作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大学生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全面的能力,通过案例研讨、头脑风暴、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学生突破了“填鸭式”、“被动式”、“应试型”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人,在不断的输入、输出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其逻辑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如在本课程中有大量内容需要同学结成项目小组共同来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团队协作、互助创新能力,通过“头脑风暴”式讨论,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能力和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化责任与担当意识,助力学生克服初入大学的焦虑与不适,成长为知识水平高、政治觉悟水平高、道德修养水平高、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和国家栋梁。现代青年学生熟练掌握社交媒体、网络等技术,思想极其活跃,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如网络赌博、贫困山区教育、网络诈骗、电子商务等,但作为青年学生,无论是知识结构、心智、实践经验等方面还很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各种诱惑,会感到茫然无措,通过以案例、头脑风暴等方式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帮助学生厘清利弊得失,理性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建立更为完善的人格。
延伸课堂内容、提升课堂效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了大学的“大”和“学”不仅是校园、教室等有形的大,更应该有远大、博大、意义重大之意。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使线下课堂扩展到线上和课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外脑”,发挥专业特色,通过与学校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等馆藏机构交流,挖掘档案资源中的思政育人因素和典型案例,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
赋能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针对大部分学生在大一阶段存在因对专业认知不足而迷茫的现象,在课程建设中将信息交流、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等知识点与本专业的名家、名作、新闻、趣事等结合,将本专业毕业生实践工作反馈与知识点讲解相结合,使其能够逐渐了解、并融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之中,提高其专业认同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