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3-篮球专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以体育人,以体育心-思政元素课程设计”
体育教学部 孙 萌
课程名称:以体育人,以体育心-思政元素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通识通修
授课对象:2020级生物工程专业
教学方式:讲解法、示范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个性教学法、分组练习法、公平竞赛法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强国梦丰富思政,促进以体育人。以“体育强国梦”为指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充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体育课程的隐形教育,体育课程的动和思政课程的静实现高度融合,形成合力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形成体育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体育运动自古代奥运会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一种精神。本课程从开学第一课入手,便将体育的本质、功能及历史作为出发点,讲授中国体育走过的艰难历程。体育运动使国家产生凝聚力,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爱国激情得到弘扬,民族之心连为一体,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授“中国梦”、“体育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国梦”、“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等重要观点及思想,并以中国篮球发展历程为主线,以优秀运动员为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知识目标
本课程针对二年级学生的专项课,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运动规律,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运用讲解法、示范法、比较法、情境教学法、个性教学法、分组练习法、公平竞赛法,对持球突破、接球急停跳投、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掩护、半场人盯人等篮球技战术中的技术特点与易犯错误进行了完备的讲解,努力达到教学目标。使整节课的组织结构规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做到身心结合。提升团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加强纪律性与团队自豪感。在锻炼过程中达到“树形象、强筋骨、立正气”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能力目标
本课程抓住体育教学中的思政育人点,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团结协作、公平公正等思政教育融入各教学环节,并做到“润物细无声”。提升学生爱国爱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并在练习中增强体质,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意识,展现学生永不放弃、拼搏进取、竞争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中,近70%的学生未接触过思政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内与课外相脱节,课程内容相对单一,只顾埋头苦练缺乏思考与交流,没有充分调动感官进行自主性学习,团队意识不高,应就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具体建议及实施方案。
2.教学重点
重点教学内容为学习篮球基本技战术,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使其达到优于普通班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
本学期体育课程,增加体育相关理论的讲授,不仅是在体育理论课堂中,而是要融入到整个学期的课上、课下。结合教学大纲内容,通过PPT、图片、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武装头脑、锻炼体魄。结合教学大纲内容,传播优秀体育精神,树立学生心中的“球星”,把国家利益、国情观念、民族团结、国际视野作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竞争意识及协同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拼搏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与科学锻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树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培养终身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把德、智、美、劳融于体育课程之中,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育人功能。
3.教学难点
在核心内容教学中多采用分组练习,分组展示,强调团队配合,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课后练习视频,在提高练习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在动作练习中,强调身体形态端正,精神饱满,动作规范。通过让学生深入学习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篮球的经典赛事,提升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突出篮球运动形神兼备的运动特点,培养学生精诚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教师运用思政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事身体锻炼与篮球理论学习,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使身体承受相应负荷,从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及锻炼身体的能力和习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培养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在课程学习中公平竞争,共同促进不断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与完善。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1)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了解体育的本质与意义,丰富体育历史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团结友善、崇尚荣誉、自我管理的意识。
(2)通过分组练习,身体素质训练,培养学生永不放弃、拼搏进取、精诚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气度。
上图: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练习
上图:学生集体素质练习
(3)开展课上体育游戏与竞赛,增进人与人的交流,培养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上图:课上竞赛活动展示
(4)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分组练习与展示,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
上图:专项教学过程中分组展示
(5)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上图:传统体育项目展示
上图:师生篮球交流赛
(6)通过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提升爱校意识。
上图:迎百年校庆全校大型团体操表演
(7)通过篮球“球星”图片,了解他们为祖国取得的荣誉,深入学习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历程,提升民族自豪感。
上图:中国篮球各时期领军人物照片
2.教学方法
对比实验法,随机抽取河北大学2020级四个教学班为样本,每组28人,共计112人。以加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对比,探讨加入“课程思政理念”的样本与传统篮球专选课样本在篮球技战术及锻炼态度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实验实施前后,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篮球技能测评及《锻炼态度量表》调查,研究学生在实验前后篮球技战术及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
3.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程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的专项课,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运动规律,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协作练习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整节课的组织结构规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提升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锻炼过程中达到“树形象、强筋骨、立正气”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爱校意识,并在练习中增强体质,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理念。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学习中国篮球发展史,并观看经典赛事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体育承载的不仅是运动员的个人荣辱和某个运动项目的兴衰,更多的是人民健康的优劣、国家形象的好坏、民族精神的聚散。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梦”的论述融入教学内容,通过奥林匹克的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体育梦”在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积极作用。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在篮球专项课的教学中,普及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个性教学、体育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训练能力,体验健康、自由和快乐。
体育锻炼增进了人与人的交流,在竞赛中培养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共同促进不断提高。大学体育不仅是在校期间的阶段性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教学比赛、体育游戏等组织形式,在激发学生超越自我、勇于拼搏的同时,培养公平竞争、崇尚荣誉、勇于面对挫折的个人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实验对比,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实验班,在期末测试中技术能力测定以及战术水平均略高于普通对照班,教学实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图:期末班级成绩对比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给予了较好的反馈与评价。学生们觉得跑跑跳跳的体育课变得“有血有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课上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培养了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以及良性竞争的心态;在团队练习中提高了通力协作、互帮互助、沟通交流。学生从之前的不想动、没兴趣,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投入锻炼,在以校为荣,为院争光,提升自我的思想推动下找到了体育锻炼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合作练习方法,让学生融入集体,形成团队,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练习时通过有效沟通,使合力最大化;在分组展示时顽强拼搏,为集体争光;在比赛时积极展现自我,赢得胜利的喜悦。让后进学生通过观看和参与,也想方设法努力提升自己,摆脱懒惰情绪,极大激发了锻炼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大学体育3—篮球专项》为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重点教学内容为篮球基本技战术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思政入课堂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其达到优于普通班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政水平。教师在运用思政教学方法手段指导学生从事身体锻炼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把专项教学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不能脱离体育教学主线,达到“以体育人、以体育心”的思政效果。同时,使学生摒弃不良习惯,通过在体育活动中的担当,培养善于交流的情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助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通过实践的篮球思政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它对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着精神的保障。
撰写人:孙萌
单位领导签字:(单位公章)
2021年 10月 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