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国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14年10月正式批准设立,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基地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重点学科为依托,主要研究方向有:1、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地方法治研究 ;2、人大制度与地方立法研究;3、政府法治与政府执行力研究;4、社会治理与法治创新研究。研究基地成立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并具有明确的章程及议事细则,开展学术管理工作,同时设有行政管理办公室等机构承办日常业务。截至2019年底,基地科研人员总计84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1人,副高职称的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9人。高职称人数占专职研究人员总数的81%,博士占专职研究人员总数的53%。研究人员既有在国内法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省内专家、也有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声誉的省外法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基地以河北大学相关学科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依托于河北大学人大制度与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河北省政府法治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开展工作,在充分整合校内外优秀资源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科优势互补,学术专业精良的科学研究队伍。
研究基地主任:孟庆瑜联络员:刘广明
中心科研情况
近五年研究基地在服务区域环境污染治理、2022北京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法治河北建设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研究人员共承担纵向课题6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教育厅社科重大攻关课题53项。同时在地方法治建设方面承担决策咨询服务委托合作项目共90项。基地科研团队成员共出版学术专著29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50余篇,有13篇研究报告获得省级领导批示,有20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取得省级以上荣誉及称号13项,主办学术会议23场。
社会对接途径
一、为国家及地方立法提供咨询论证支持
(一)为国家立法建言献策
良法是善治之基,只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方能推动法治中国迈向更高境界。随着国家立法进程不断加快,中心积极发挥服务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智库作用,基于国家立法规划与实践需求,建立常态化立法专家咨询会机制,为国家法律制定、修订积极建言献策。迄今,中心已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各分编(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等十余部国家立法召开多场立法专家咨询会、研讨会,并形成书面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提升相关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加快审议实施发挥了积极、显著的作用。
(二)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亟需法治引领与立法保障,推动区域协同立法由松散协同、机制协同、单一项目协同向紧密协同、具体项目协同、全方位协同转变。中心紧紧围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大局,通过参与《河北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京津冀区域代表性协同立法的制定、修订,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京津冀协同立法研究报告》、《京津冀协同立法:回顾与展望》等研究报告,参加京津冀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工作会议、京津冀协同立法工作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从理论设想向落地实施转变。
(三)参与地方立法建设
高质量立法是引领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日益推进,河北省及各级地方将立法工作置于突出位置,地方立法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中心热烈关切河北省地方立法建设,与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检察院,原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直机构,承德市人大常委会,张家口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等建立有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组建专业立法团队通过委托起草、调研论证、合作研究等方式,参与了《河北省地方保护条例》《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批重要地方性立法的制定、修订过程,助力开创河北省地方立法新局面。
二、为重大国家战略及区域法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为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为河北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应当以科学的战略决策与充分的法治保障牢牢把握其所带来的政策流、资金流、人才流等契机。中心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服务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通过召开法治与冬奥学术研讨会,参与制定《张家口市滑雪场所安全管理办法》等张家口市服务冬奥建设系列立法活动,为有效服务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引导与支持作用。
(二)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基于孟庆瑜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法律问题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先后举办或承办第二届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法治创新论坛、第四届京津冀法学交流研讨会等国家、区域性会议,多次参加京津冀人大常委会协同立法工作会议、京津冀协同立法工作联席会议等重要会议,参与区域协同立法调研及相关制度制定过程,形成《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调研报告》《京津冀协同立法报告》等多篇咨询报告提交河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主要领导阅示,产生了重要社会影响与实践效果。
(三)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雄安新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中心作为距离雄安新区距离最近的以法学研究为主的河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新区建设伊始便投入“法治雄安”建设的实践调研与理论研究之中,先后举办或承办了京津冀三地法治宣传教育协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讨会、雄安新区建设的法治保障研讨会、智引未来-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高峰论坛等会议,形成《河北省雄安新区立法构想研究报告》《立足“高新”定位 全面推进“法治雄安”建设》两篇咨询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并获主要领导阅示。同时,参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保定市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雄安新区建设相关条例的制定,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稳步实施输送了智力养分。
(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决策支持与法治保障
河北省不断加快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步伐,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在此背景下,中心通过参与调研、咨询论证、承担立法等方式,分别从财政监督、社会文明建设、网络信息化管理、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助力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三、助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精释法律,提升法律适用性
为了提升法律适用性,中心同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建联合课题组,协同攻关,深入论证,分别就《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编写《<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精释与适用》《<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释与适用》,将条例内容进一步明确、具体,有利于加强社会对法律精神的理解,推进法律的精准适用。
(二)法治宣讲,弘扬法治精神
中心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法治宣讲,相继参加“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一法一条例”宣讲活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等法治宣讲活动,向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升公职人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动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
近年来,中心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不断加强同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中心人才队伍优势,推动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深度结合,提升相关实务部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执法、司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水平。
ICP备05000587号 版权所有 河北大学法学院
通讯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东路2666号
邮编:071000